字词 | 蝼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蝼蛄 【概况】: 异名 梧鼠(《荀子》),蝼蝈(《吕氏春秋》),螜、天蝼(《尔雅》),蟪蛄(《本经》),蝼窒、蟓蛉、杜狗、蛞蝼(《方言》),炙鼠、津姑、蝼蜮(《广雅》),硕鼠(崔豹《古今注》), 基源 为蝼蛄科蝼蛄属动物非洲蝼蛄、华北蝼蛄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 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et Beaurois,又名地蝲蛄、土狗(通称)、南方蝼蛄(《中国动物药》)。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又名北方蝼蛄、大蝼蛄(《中国动物药》)。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经》。 《纲目》:“蝼蛄土穴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鸣而飞,雌者腹大而小,不善飞翔。吸风食土,喜就灯光,入药用雄。 ”从上所述,古今用药相符合。 形态 非洲蝼蛄成虫全体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 体长2.8~3.3cm。头圆锥形,暗褐色,触角丝状,复眼卵形,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 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前足发达,扁铲状,成为开掘工具;中足较小;后足长大,脚节发达,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是本种的主要特征。腹部纺锤形,柔软,尾毛一对。 (图见《中国动物药》.113页.图125) 生境与分布 栖庭院、田园及潮湿地方,尤其是在大量施用过有机肥料的地方,多而密集。分布于中国各地。 华北蝼蛄 与前种的主要区别是体形较大,体长3.9~4.5cm,体色略浅,腹部圆筒形,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活动的刺一根,有时消失。数量较小。 其余同前种。 。【生药】:采集 夏、秋间耕地翻土时捕捉,或晚上点灯诱捕。 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 鉴别 干燥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 完整者长约3cm,头胸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 足亦多折损不全。腹皱缩,浅黄色,有的呈黑棕色。 疏生短绒毛,或无毛,质软,易碎。有特异的腥臭气。 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血淋巴中含13种游离氨基酸,其中丙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较高[1]。 睾丸中含游离氨基酸为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含量最低[2]。尿中含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等[3]。 参考文献 [1] CA 1965;62∶9504b [2] CA 1965;62∶12202b [3] CA 1964;60∶9653e 。【药性】:性味 咸,寒。 ❶ 《本经》:“味咸,寒。” 归经 入胃、膀胱经。 ❶ 《滇南本草》:“入胃。” 功效 利水,通便。 主治 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❶ 《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5g;或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撒或 使用注意 气虚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轻粉,治面浮水肿。 ❷ 配甘遂、商陆,治大腹水肿。 ❹ 配甘草,治小儿脐风。 ❺ 配苦瓠子,治小便不通。 方选和验方 ❶ 分水散(《杨氏家藏方》)治面浮水肿:蝼蛄1枚,轻粉0.4g。共为细末,每用少许, ❷ 甘草散(《圣济总录》)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锉)、蝼蛄(炙焦)各0.3g,上2味,捣罗为末,掺敷脐中。 ❹ 《圣惠方》:“治腹胀:蝼蛄(干者,微炒)7枚,青蛙(干者,除酥炙微黄)2枚,苦葫芦子(微炒)15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日空心以温酒调下6g,3服。”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蝼蛄5枚,晒令干,研为末。食前,以暖水调下1.5~3g,小便通利为效。” ” ” 食疗 《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水肿:蝼蛄7个鸡蛋7个。蝼蛄去头足,焙黄,分装在7个鸡蛋内,蒸熟,每日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