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蝉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蝉花 【名称出处】:《证类本草》 【概况】: 异名 胡蝉(《毛诗》),冠蝉(《礼注》),蝉蛹草(《中国的真菌》),蝉茸(《真菌名词及名称》)。 基源 为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蝉花的子座(包括子囊孢子)及菌核。 原植物 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Hill.)Berk et Br. 历史 始载于《证类本草》,云:“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苏颂《图经本草》载:“其蝉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中药大辞典》中将蝉花定名为Cordyceps cicadicola Teng,而认为C.sobolifera是小蝉花或称土蝉花同作蝉花入药。《新华本草纲要》中则将《证类本草》所指的C.cica-dicola作为大蝉草,在《益都方物记略》中所载的C.sobolifera是蝉花的学名;但在《浙江药用植物志》中则认为《证类本草》所指的蝉花是C.sobolifera故对古代文献尚需进一步考证。 总之二者都可作蝉花入药。 形态 子座单生或2~3个成丛地从寄主前端长出,长2~6cm.中空;柄部呈肉桂色,干燥后呈深肉桂色,直径1.5~4mm,往往具有不孕的小分枝;头部棒状,肉桂色至茶褐色,干燥后黑褐色,长7~28mm.直径2~7mm。子囊壳埋生在子座内,仅孔口稍突出,呈长卵形,约500~600×200~260μm;子囊长圆柱状,200~380×6~7μm;子囊孢子线形,有多数横分隔,后断裂成6~16×1~1.5μm的小段。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9页.图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蝉蛹或山蝉(Cicada flamata Dist)的幼虫体上。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生药】: 采集 6~8月间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干。 药材产于浙江、四川、云南、江苏。 鉴别 带菌的干燥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cm,直径1~1.4cm,形似蝉蜕,头部有数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或有分枝,长约2~5cm,质脆易断。 虫体表面棕黄色,大部为灰白色菌丝所包被,折断后,可见虫体内充满粉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气微香。 以具孢梗束、个大、完整、肉白、气香者为佳。 大蝉子囊壳阶段的子座与寄主山蝉幼虫的干燥体亦入药用,称独角龙、乌角尖,常见于蝉花药材中。虫体同前,头部具1~2枚棒状子座,或有分枝,长3~7cm,直径3~4mm,黑褐色,顶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数细小点状突起。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化学】: 含生物碱,麦角甾醇。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32 【药性】: 性味 《证类本草》:“甘,寒。” 主治 ❶ 《证类本草》:“主小儿天吊,惊痫,瘈疭,夜啼,心悸。”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蝉花散(《小儿药证直诀》)治惊风,夜啼,咬牙,咳嗽及咽喉壅痛:蝉花(和壳)、僵蚕(酒炒)、炙甘草各0.3g,延胡索0.15g。 为末,一岁小儿,每服0.4g,4~5岁,每服1.5g,食后蝉蜕煎汤送下。 单方应用 ❶ 《福建药物志》:“治小儿惊风,夜啼:蝉花6g,千日红3g,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