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蜜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蜜蜡 【概况】: 异名 蜡(《肘后方》),蜜跖(《本草经集注》),蜂蜡(《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 为蜜蜂科蜜蜂属中华蜜蜂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 原动物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 余项参见“蜂蜜”条。 。【生药】:采集 春、秋二季,将取去蜂蜜后的蜂巢,入水锅中加热熔化,除去上层泡沫杂质,趋热过滤,放冷,蜂蜡即凝结成块,浮于水面,取出,即为黄蜡。 黄蜡再经熬炼、脱色等加工过程,即成白蜡。 鉴别 黄蜡多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黄色或黄棕色,不透明或微透明。 表面光滑,触之有油腻感。 体轻,能浮于水面,冷时质软脆,碎断面颗粒性,用水搓捏,能软化成可塑体。 有蜂蜜样香气,味淡,嚼之细腻而粘。熔点62~67℃,不溶于水,可溶于醚,氯仿及挥发油中。 以色黄、纯净、质较软而有油腻感,显蜂蜜样香气者为佳。白蜡为白色块状。质较纯。气味较微弱,其余均与黄蜡类同。 除药用外,并供制作蜡丸壳及调制软膏、冷脂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含软脂酸蜂花酯(Myricyl palmitate,约占80%)、蜡酸蜂花酯(Myricyl cerotate)、落花生油酸蜂花酯(Myricyl hypogaeate)、蜡酸(Cerotic acid,约占15%)、二十四酸(Lignoceric acid)、褐煤酸(Montanic acid)、蜂花酸(Melissic acid)、三十三酸(Psyllic acid)、落花生油酸(Hypogaeic acid)、新蜡酸(Neocerotic acid)、正二十八醇(n-Octacosanol)、蜂花醇(Myricyl alcohol)、二十五烷(Pentacosane)、二十七烷(Heptacosane),二十九烷(Nonacosane)、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蜂花烯(Melene)。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1986∶2581 【药性】: 性味 甘、淡,平。 ❶ 《本经》:“味甘,微温。”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❶ 《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功效 解毒,生肌,定痛。 主治 急心痛,下痢脓血,久泻不止,胎动下血,疮痈内攻,久溃不敛,水火烫伤。 ❶ 《本经》:“主下痢脓血,补中,续断伤,金疮,益气。” 用法用量 内服:溶化和服,4.5~9g;或入丸剂。外用:溶化调敷。 使用注意 湿热痢初起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恶芫花,齐蛤。”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仲景调气饮(《纲目》)治赤白痢,少腹痛不可忍,后重,或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蜡9g,阿胶9g,同溶化,入黄连末15g,搅匀,分3次热服。 ❷ 蜡酒方(《圣济总录》)治妊娠胎动,腹痛下血:蜡3g,以清酒200ml,煎3~5沸,投蜡令销,顿服。” 忌葱3日。 上件,每30g作15丸,用前蛤粉为衣养药,每服1丸,胡桃瓤半个,细嚼温水下,临卧闭口不语。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急心疼痛:黄蜡,灯上烧化,丸芡子大,百草霜为衣,井水下3丸。”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蜜之气味俱厚,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故养胃。厚者味甘而性缓质柔,故润脏腑。 薄者味淡而性啬质坚,故止泄痢。张仲景治痢有调气饮,《千金方》治痢有胶蜡汤,其效甚捷,盖有见于此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