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蛤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蛤蜊 【概况】: 异名 吹潮(《动物学大辞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基源 为蛤蜊科蛤蜊属动物四角蛤蜊,药用其肉。 原动物 四角蛤蜊Mactra guadrangularis Deshayes(M.veneriformis Deshayes) 历史 蛤蜊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集注》。《本草会编》:“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醯,其壳火锻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综上,古今用药相吻合。 形态 贝壳略呈四角形,两壳极膨胀。 贝壳宽度与高度几乎相等。幼体多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个很窄的黑色边。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狭长。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前闭壳肌痕稍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 足侧扁,足斧状。(图见《中国动物药》.57页.图66)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或浅海泥沙滩中。分布于中国沿海各地。 。【生药】: 采集 四季捕采,捕后置沸水中略烫,将壳与肉分开,晒干。 加工炮制 将贝壳置铁丝网上,用强火煅红,放凉粉碎,备用。 贮藏 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 食部每100g含水分80g,脂肪1.6g,蛋白质10.8g,碳水化物4.6g,灰分3g,Ca 37mg,P 82mg,Fe 14.2mg,维生素A 400单位、硫胺素0.03mg,核黄素0.15mg,尼克酸1.7mg;每1kg干蛤含碘2400μg。又食部每100g含抗坏血酸5mg。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77 【药性】: 性味 ❶ 《日用本草》:“味咸,寒。” 功效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 主治 水肿,消渴,痰积,瘿瘤,癖块,崩漏,痔疮。 ❶ 《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25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中华护理杂志 1981;(1):“治尿布皮炎:黄柏、蛤蜊各5份,青黛1份,滑石粉15份。将黄柏研细末;再将蛤蜊用猛火翻炒至壳黄为度,研细末,将上2味药末和青黛、滑石粉按比例混合备用。用时将药末扑于患处。 每日2次。” 单方应用 ❶ 《嘉祐本草》:“治老癖能为寒热者,妇人血块:蛤蜊,煮食。” 缪希雍《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