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蚬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蚬肉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基源 为蚬科蚬属动物河蚬、闪蚬、刻纹蚬的软体。 原动物 河蚬Corbicula flumiuea(Muller),又名黄蚬、沙蜊(《中国药用动物志》)。闪蚬Corbicula niteus(Philippi),又名蚬子(《中国药用动物志》)。刻纹蚬Corbicula largillierti(Philippi),又名花蚬、拉氏蚬、黑蚬(《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 形态 河蚬: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 壳质稍厚而坚硬。成体一般壳长约40mm,壳高37mm,壳宽20mm。 而壳膨胀,前部稍短于后部。前缘圆,背圆略呈截状,腹缘近于半圆形。 壳顶位近背缘中央,略偏前方,突出并向内和向前弯曲,壳面具有粗糙的同心圆生长纹。 壳表面棕黄、黄绿、或黑褐色,壳内面珍珠层淡紫色或鲜艳紫色,并有瓷状光泽。 壳顶窝很深。前后闭壳肌痕皆呈卵圆形,略等大。 外套痕完整明显。铰合部发达,左右两壳各具3枚主齿,左壳具有前、后齿各1枚,右壳具有前后侧齿各2枚。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淡水、咸水的河流、湖泊、池溏及沟渠内,特别是在江河入海口附近咸淡水交汇处产量较大。 底质多为泥质、沙质或泥沙质。 营穴居生活,埋栖深度多为20~50mm,最深可达200mm。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及轮虫等为食料。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闪蚬:贝壳较小,全体卵圆形,壳顶一般不突出于背缘之上,易与河蚬区别。 壳质较薄,尚坚硬。 一般壳长为25mm左右,壳高约23mm,壳宽约13mm。 两壳侧扁,略膨胀。前后缘均呈弧形;前后缘几乎等长,且约略向下倾斜;腹缘弧度不大。 壳顶位近背缘中央,较小且常呈破蚀状态。壳面具细密的同心生长纹。壳表面黄褐色或深褐色;壳内面珍珠层呈紫色,亦有灰白色,外套痕下缘呈暗紫色。 壳顶窝较浅。 外套痕明显,铰合部弱,韧带不突出,但相当厚实。左右二壳各具3枚斜行的细长主齿。 侧齿片状,左壳前后各有1枚,右壳前后各有2枚。栖息于河流中。分布于辽宁、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及贵州等地。 刻纹蚬:贝壳中等大小,壳长31mm,壳高25mm,壳宽17mm左右。壳质厚,坚固,两壳略膨胀,外形略呈正三角形。贝壳两侧不等称。 壳长大于壳高,比河蚬长高比例大的多。贝壳前部圆,后部呈截状,前部短于后部。壳顶突出,但比河蚬低得多,并向内,向前弯曲,壳被腐蚀。前缘与腹缘形成大的弱弧形,后缘上部呈截状。 壳面呈棕褐色,具有细密的同心圆生长轮脉。珍珠层紫色,外套痕下方周缘色浓,贝壳腔色淡,有光泽。 壳顶窝较深。韧带长,呈棱形。 外套痕明显,完整。 前、后闭壳肌痕呈卵圆形。 铰合部发达,左壳具有3枚主齿,前两个主齿呈“八”字形,后主齿粗大,并向后延长,与后侧齿上方齿的前端相连,具2枚片状侧齿,上缘具有细微、紧密排列的锯齿状;右壳有3枚主齿,中间的主齿微小,后主齿长、粗大,有1枚侧齿,上缘呈细微锯齿状。栖息于泥沙底、泥底的河流及湖泊内。 以微小动物及植物屑碎为食料。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及其相通的河流中。 。【生药】: 采集 全年采捕 置沸水中烫之,使壳张开,将肉与壳分离,取肉鲜用或晒干。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化学】: 含苹果酸脱氢酶同功酶(Malata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本属多种动物肌肉及内脏含叶黄素(Lutein)、叶黄素酯(Lutein ester)、β-胡萝卜素、丁酸(Butyric acid)、异丁酸(Isobutyric acid)、三甲胺、蚬甾醇(Corbisterol,7-dehydrostigmasterol)、碱性磷酸酶、维生素B12、脑苷脂类(Cerbroside)、棕榈酸(Palmitic acid)、鞘氨醇硫酸酯(Sphingosine sulfiate)、木糖(xylose)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8 【药性】: 性味 甘、咸,寒。 ❶ 《唐本草》:“冷。”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 消渴,黄疸,湿毒脚气,痈疮肿毒。 ❶ 《唐本草》:“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疔疮,下湿气。下乳,糟煮服食。 生浸取汁,洗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或煮食。 外用:捣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