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虫白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虫白蜡 【名称出处】:《本草汇编》 【概况】: 异名 虫蜡(《本草求真》),木蜡(《新本草纲目》),树蜡(《中国药学大辞典》),蜡膏(《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蚧壳虫科昆虫白蜡虫的雄虫,群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及女贝属其他种枝干上所分泌的白色蜡质,精制而成。 原动物 蚧科动物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草汇编》,谓:“虫白蜡与蜜蜡之白者不同,乃小虫所作也。其虫食冬青树汁,久而化为白脂,粘敷树枝,人谓虫屎著树而然,非也。 至秋刮取,以水煮溶,滤置冷水中,则凝聚成块矣。碎之,纹理如白石膏而莹澈。 人以和油浇烛,大胜蜜蜡也。”《本草纲目》所载“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胜。”《中药志》列为少常用中药。 形态 雌成虫初成熟时长约1.5mm,宽约1.3mm,椭圆形,背面隆起,成一蚌形的介壳状,淡红褐色,有大小不等的淡黑点。产卵雌虫膨大成一圆球形,褐红色,体长达10mm左右,体背面光裸。触角、足均隐于身体腹面,均退化而不发达,无翅;体周缘有刺毛二列,一列较长,一列较短;体末端有三角形臀板一对,肛门周围有一环,肛环刚毛共8根。雄成虫小型,柔软,长约2mm,翅展5mm,头、胸部紫褐色,腹部苍灰色。 头部有眼6对,触角丝状,10节,前翅发达,长大,近于透明,膜质,翅脉仅2条,简单:后翅退化,成小钩状平衡棒。腹部末端有一长锥形外生殖器,并有白色蜡丝1对,细长,长达3mm以上。 卵分雌雄两性,被一层角质囊包围。春季孵化,雄虫幼虫在树枝上固定不动,并分泌白色蜡质,包围体外。 蜡质分泌盛时相互连贴一起,使枝条成雪白色棒状。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白蜡树、女贞等木犀科植物上。一年发生1代,7~8月份“定杆”后,虫体迅速大量的泌蜡,由于雄虫多群集,故整个枝条常被厚厚的蜡层包裹,此即虫白蜡。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 8~9月间,清晨用刀将包有蜡质的树枝切下,名曰“蜡花”,放入沸水中煮,使蜡质熔化而浮于水面,冷后凝结成块。 取出,再加水加热熔化,过滤后凝固。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陕西、广西、云南,以四川产量最大。 鉴别 本品呈圆形厚块,商品多碎裂成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或微带黄色,不透明或略透明,表面平滑略有皱纹,有光泽,手触之有滑腻感。 体轻,能浮于水面,质硬而稍脆,用手搓捏则粉碎,断面不平整,呈针状结晶形,或显小颗粒状,具玻璃样光泽。有微弱特臭。不溶于水、醚及氯仿,可溶于苯及石油醚中,熔点80~83℃。 以色白、质硬、致密而无气泡、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化学】: 主要含大分子量的酯类,其中的醇类为二十六醇、廿七醇、二十八醇、三十醇;其中的酸类为二十六酸、二十七酸、二十八酸、三十酸及少量的棕榈酸、硬脂酸。 市售虫白蜡的成分主要为脂肪族一价酸的酯类混合物,其含率占总量的93%~95%,其中有二十四酸二十八酯、二十四酸蜂花酯2%、甘四酸蜡酯(Ceryl Iignocerate 10%)、蜡酸蜡酯(Ceryl ceratate15%)、二十七酸二十七酯60%、褐煤酸蜡酯(Ceryl montanate)、蜂花酸二十七酯。此外尚含游离的蜂花醇(Melissyl alcohol)即三十烷醇1%,树脂1%~1.5%,二十七烷2%~3%。尚含二十七醇、蜡醇(Ceryl alcohol)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90 。【药性】:性味 甘,温。 ❶ 《纲目》:“甘,温。” 归经 ❶ 《会约医镜》:“入肝经。” 功效 止血,生肌,定痛,敛疮。 主治 金疮出血,尿血,下血,创伤出血,疮疡久溃不敛,下疳。 ❶ 朱震享:“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入丸、散。 外用:研粉撒敷或熔化调制药膏。 。【医药家论述】: ❶ 朱震亨:“白蜡属金,禀受收敛坚强之气,为外科要药,与合欢皮同入长肌肉膏中用之神效,但未试其可服否也.” 又云,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也。 ” ……但蜜蜡味甘淡涩微温,虫蜡则味甘不淡而温也。蜜蜡因有涩性,可以止渴、治痢;虫蜡涩性差减,而痢则鲜用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