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最后一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都德(1840—1897)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中的一篇,小说以普法战争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写一所小学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况。那一天,小学生弗朗茨耽搁了上课时间,特别是因为怕老师汉麦尔要提问分词规则,曾产生逃学的念头。他听到树林那边鸟的清脆叫声,锯木厂后面草地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所有这一切都非常吸引他,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很快地跑去上学。当他走进教室从惊慌中定下神来时,看见老师今天穿着一套节日礼服,教室后面还坐着村子里的奥泽尔老人和旧村长、旧邮递员。老师正温和而庄重地说:“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命令阿尔萨斯、洛林两地的学校今后只能教德语。”这几句话对小弗朗茨有如晴天霹雳,他才刚刚开始学写字呀!他多么后悔过去逃学去掏鸟窝,到河上溜冰,总是觉得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他后悔极了。今天新字贴卡片上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弗朗茨抬起头来看到老师一动也不动地坐在椅子上,两眼死盯住周围的东西,仿佛要把这个小学校舍都吸进眼光里带走。忽然教堂的钟声响了,与此同时普鲁士士兵收操回来,吹着军号从教室窗户前走过去。汉麦尔先生脸色苍白,从椅子上站起来说:“我的朋友们,我……我……”象有什么东西堵住他的嗓子说不出话来了。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着:“法兰西万岁!”然后挥手向学生示意: “课上完了,你们回去罢。” 这个短篇是世界各国读者传诵的艺术珍品。在故事内容上,作者独具匠心地把重大的爱国主义题材,浓缩在一堂课上,通过对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室的庄严气氛,教师的衣着、神态、语调等细节的描写,把最后一堂课变成了人民对即将失去的土地、语言的最后告别,对祖国的坚定的宣誓和对敌人的无声抗议的一种悲歌式的集会;在语言形式上,作者细腻而精确地运用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这尤其表现在弗朗茨和汉麦尔两人身上。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生动逼真,教师的深沉,学生的稚气,都活龙活现地表达了出来,好象使人又回到普法战争中的阿尔萨斯,回到了那所学校,看到上最后一堂课的情形。在写作技巧上,都德发挥了他一贯的柔和、轻淡和明快的写实风格。写文章如同讲故事,不假雕饰,整个故事结构紧凑,取材典型,语言简洁,毫无枝蔓。 最后一课〔阿尔及利亚〕阿卜杜·杜赫曼·萨拉迈 她把讲义夹放在讲台上,系上了白色的防坐围腰。随后,打开点名册,用深情的目光看了看坐满教室的女学生。她的脸色憔悴而苍白,往日红润的双颊挂满了愁容。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带有稚气的目光望着老师。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孩子,女人一辈子只能出两次家门: 第一次出娘家门进丈夫家门; 第二次出丈夫家门进坟墓!” 她叹了口气,心里默默地说:“……啊,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但愿我还没投生……”她使劲忍住两眶汪汪欲滴的泪水。向全班学生扫视了一眼。天哪! 难道她们将来也会和我一样的命运? 值星教师的催促打断了她的沉思,她连忙在出勤册上签了名。然后,以慈祥、关心和怜爱的口气问: “莱依拉同学怎么又没来?” “她退学了,老师。” “为什么?”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她父亲给她订了婚,未婚夫的条件是要她停学。” 她不禁在心里暗暗叫苦:“她父亲……订婚……那么,她的遭遇和我是一样的……唉! 同学们,你们哪里知道,我跟莱依拉一样,也已被迫订婚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她从沉思中猛醒过来: “老师,还有赛米拉呢!” “赛米拉……噢,赛米拉,她,她怎么啦?” “她住医院了,老师。” “为什么?” “她自杀未遂。她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个比她大三十岁的商人。” 她感到一阵头晕,赶紧闭上了双眼,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泪珠,又转身走向黑板,刷刷地写了起来:今天的课文是“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 突如其来的新题目使同学们十分惊讶,她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她们的诧异。于是马上说: “原定今天学习的课文:‘地方民众委员会’,改成‘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国家婚姻问题的最大弊病是什么?” 教室里一阵肃静,随后,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一个学生答道: “是高额的彩礼,老师。” “女方家长总是向男方提出苛刻的条件。”又一个同学说。 第三个同学说: “家长都一心想把女儿嫁个富翁。” “说到底,是家里人在婚姻的名义下出卖自己的女儿。”又一个同学接着说。 “不,……我不同意大家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女方家长索要彩礼是不无道理的。”说完,放声大哭起来。 女教师不解地问: “那是为什么呢?” 那学生边擦泪边回答: “因为男方的家里以女方索要的高额彩礼而自豪。 他们认为, 女方提的条件越高,越证明姑娘和其家庭的尊贵。” 女教师不由地说: “真是荒谬绝伦!”话虽这么说,可她心里清楚地知道,事实上确是这样的。她自己不就是一个明证吗? 那女学生又慢慢地说: “事情是这样的,老师。一个有钱人家找到我父亲,向我求婚,父亲同意了,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我自己也看中了那个青年,两家都快谈妥了。可是后来……后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话未说完,她又大哭起来。 女教师走近那位女同学。脑子回想着往事,这正是她自己的遭遇。她轻轻地抚摸着学生的肩膀,问道: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男方的家长要我父亲提条件。我父亲对他说,‘我没有什么条件,娃娃是咱们的娃娃,闺女是咱们的闺女,他们的幸福也就是咱们的幸福。只要他们过好日子,我什么条件也没有。’可是,万没想到,男方的母亲一听这话脸色就变了,她拉了拉丈夫的手,说,‘咱们以后再慢慢谈吧。’两人就走了。后来,他们让人带话来说,不同意这门亲事。我想,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就算完了,可是……” “又怎么啦?”老师着急地问: “他们到处散布,说我父亲不提条件,是因为我德行不好,说我……造了许多谣言。奇怪的是我父亲也……” “他怎么啦?”女教师打断了她的话,问道。 “父亲也不相信我了,他怀疑我的品行……不住声地在我耳边说,‘无火不起烟,你丢尽了我的脸面’,他让我立即退学。老师,今天我是来上最后一课。” “天哪! 我的遭遇,真的又在这个勤奋用功的女孩子身上重演了,女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啊!”她沉重地坐在椅子上,让同学们各自写下自己的意见,她的脑子里却翻腾着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景象…… 一个学生的发言打断了她的沉思: “老师, 我有个建议。” “什么建议?” “请老师跟她妈妈谈谈,说服她家里同意她继续学习。” 同学们一齐喊起来: “好主意! 好主意!” 女教师激动得浑身发抖,她再也忍不住了,大声说: “不行! 不行! ……我不能那样做……我和她一样,一样的处境,一样的命运……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她泣不成声,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教室里死一般地沉寂。不一会儿,四处响起了抽抽搭搭的哭泣声,同学们的眼里涌出辛酸、愁苦的泪水。
【赏析】 从狭义上讲,三尺讲台乃“传道、授业、解惑”之“圣地”,人类的文明以温馨、亲切、睿智的形式在这里孕育着苞蕾、怒放着奇葩,然而,它竟然要在某年、某月、某日、某种场合下不能继续其神圣的职责,这,不能不令人竦然惊觉,悄然沉思,凝神审视! 这是为什么?应当如何评说? 多少沉沉甸甸的问号顿时掷在人们的面前,故小说家爱选择这样的“视角”。“最后一课”,几乎成了小说领域常用的一个“词牌”。 本文揳入人情世态的角度,是师生共同交流壅塞在心头的愤懑、不平和忧伤。女教师与女学生的课堂问答,如一首凄婉的“协奏曲”倾泻着、控诉着那一社会众多女子的痛苦遭遇和不幸命运。年岁稍长的女教师和稚气未脱的女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挣不脱笼罩在婚姻问题上的可怕魔影。可以想见,“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是以怎样的粗暴手段和隐秘的心灵折磨,残酷地践踏着青春、禁锢着自由、扭曲着人性。小说的思想意蕴,就这样不露声色地生发和拓宽了。点点滴滴的辛酸泪水,终于从冰下流泉般的幽咽,化为“泣不成声”,化为“放声大哭”,化为满教室的抽泣,——她们已经不止是哭自己了,而是在为整个社会的不幸女子大放悲声! 这首“协奏曲”是“显”、 “隐”相依的。 “显”的部分、是学生们的陈述和诉说,显得急切、躁动、愤慨和不受羁勒,这固然同她们的幼小年纪相关,但更主要的,是小说家有意让她们大声呼喊、强烈抗议,以一吐自己胸中的块垒。“隐”的部分,是女教师的心曲。她几乎从头至尾在发问:“莱依拉同学怎么又没来?” “为什么?” “我们国家婚姻问题的最大弊病是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又怎么啦?”云云。而伴随着这一声声发问的,是她那无处倾诉、有泪只往心里流的心声。同学们揭露出来的种种 “弊病”,她全都清楚; 她本人便是种种荒谬绝伦的残酷折磨的集中承受者,痛彻肌肤,心灵上满是伤痕。她之所以不在口头上直接控诉,可能有以下几层原因:一、她对学生的“慈详、关心和怜爱”,使她不忍心再用自己的悲伤来加剧学生们的悲伤;二、她对学生们的无限眷念和关切,使她一时间暂且丢开了自我,去执着地探询更为年轻者的不幸; 三、她的强烈愤懑,使她不由自主地将“最后一课”导演为控诉与抗议的一课,临时把学习的课文“地方民众委员会”改为“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便是有力的证明。为了强化这位女教师的心曲,小说家特意在她的心灵乐章上不时敲出几个震撼人心的感情强音:“不禁在心里暗暗叫苦”,“从沉思中猛醒过来”,“感到一阵头晕,赶紧闭上了双眼”、“转身走向黑板,刷刷地写了起来”,……如是经营,女主人公的内心波涛就越发显得沉重而郁勃,整个“协奏曲”也格外厚实和富于内冲力了。 从内在结构上看,整个“协奏曲”有三个层次,都紧扣“最后一课”。先是女教师的心音:“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接着,是一位女学生的哭诉 :“老师,今天我是来上最后一课。”最后,当全班同学齐声请求老师“跟她(那位女生)妈妈谈谈”时,女教师的感情潮水一下子冲出了心灵的闸门,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声说:“不行! ……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真是前呼后拥,波涌云翻,小说在浑然精密中露出了它的突兀与峥嵘。 (高永年)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 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 悲惨世界 项链 ☛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在世界各国中小学的语文课教材中几乎都收有一篇法国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这篇著作是法国小说家都德(1840—1897) 的代表作。小说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把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重大事件浓缩在一所普通学校的最后一堂法文课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小弗朗士这位调皮的小学生从贪玩到害怕,到难过,到懊悔,到专心致志学习的心理转变,以及小弗朗士对法文教师韩麦尔先生言行举止的观察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一方面揭露了普鲁士占领者企图消灭法国文字的行径; 另一方面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巨人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