藨草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基源 为莎草科藨草属植物藨草的全草。 原植物 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 形态 匍匐根状茎短。秆疏丛生,较粗壮,高60~80cm,三棱形,有2~3叶鞘,无明显叶片。 苞片1,为秆的延长,近直立,长5~9cm。 小穗无柄,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10mm,宽3~5mm,有多数花,3~10余个聚成头状;鳞片宽卵形,长2.5~3mm,顶端钝圆,有小尖头,背面中间黄绿色,两侧棕色,有暗棕色短条纹,脉多数;下位刚毛6,长约为小坚果的1/4~1/3,无刺;雄蕊3,花药狭三角形;花柱短,柱头3,细长。小坚果三棱状宽倒卵形,长1.5~2mm,熟时黑色,有不明显的皱纹。花果期7~8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214页.图725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沟边、塘边、山溪边或沼泽地。中国除广东未见外,各省区均有分布。 朝鲜、日本、中亚和欧洲也有。 。【药性】: 性味 甘、涩,平。 《新华本草纲要》:“味甘,性平。” 功效 健胃。 主治 食积气滞,呃热饱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虚无积滞者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