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
振:振动。 发:开启。聩:耳聋。 指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戏曲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说明》:“这种大胆的评论,打破了传统的宗经征圣的文学观,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也作❶ 【振聋启聩】。 《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❷ 【发聋振聩】。朱自清《论标语口号》:“这里的‘呼’和‘唤’,正是一种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又有❶ 【发蒙振聩】。 (蒙:愚昧,无知。)《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发蒙振聩。” ❷ 【发蒙振滞】。 (滞:拘泥不化。 )清·朱彝尊《答刑部王尚书论明诗书》:“两诵来书,论及明诗之流派,发蒙振滞,总时运之盛衰,备风雅之正变,语语解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