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蔊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蔊菜 【名称出处】:《中草药》 【概况】: 异名 葶苈(《植物名实图考》),塘葛菜(《岭南采药录》),江剪头草(上海、江苏)。 基源 为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的全草。 原植物 蔊菜Rorippa indica(L.)Hiem(Sisymbrium indicum L.),又名印度蔊菜(《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葶苈(《台湾植物志》),香荠菜(江苏),大叶香荠菜、野油菜(浙江),野菜子、天菜子(四川),小辣辣(甘肃),青蓝菜(海南)。 历史 蔊菜一名始载于《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亦有收载。但经考证,前者所载似为独行菜属植物,而后者所载则近似碎米荠属植物。 唯《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葶苈条下所附之图确为本种。 形态 一或二年生草本,粗壮,高20~50cm;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通常大头羽状分裂,长5~15cm,宽1~2.5cm,顶裂片大,边缘不规则齿状,侧裂片1~3对;茎上部叶宽披针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状抱茎,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多数,萼片4,直立,线黄色或黄绿色,宽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4mm,宽约1rnm;花瓣4,鲜黄色,宽匙形至长倒卵形,长2.5~4mm,宽约1mm,全缘,基部具短而细长的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角果线状圆柱形,长1~2cm,宽1~1.5mm,直立或弯曲。种子每室2行,多数,淡褐色,宽椭圆形、近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角形。花期4~5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9页.图18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30~1450m的路旁、田间、园圃、沟、河边、屋边墙脚及山坡林缘潮湿处。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四川、云南。 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开花期采收全株,除去泥土,晒干。 药材产于中国华东地区。 鉴别 性状 全草长15~35cm,淡绿色。 根长,弯曲,直径1.5~3cm,表面淡黄色,有不规则纵皱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木部黄色。茎近基部有分枝,淡绿色,有时为紫红色。叶多卷曲,皱缩或已破碎,脱落,完整叶伸展后呈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渐尖,羽状分裂。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黄色。 角果线形,稍弯曲,长1.5~2cm。种子2列。无臭、味淡。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一列扁平长方形细胞,排列整齐,外被角质层,皮层由7~12列大小不一的类圆形细胞组成,内皮层凯氏点不明显。 维管束外韧形,韧皮部外侧有成群的中柱鞘纤维。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737页.图715) 理化 取本品粗粉100g,加水1000ml,煮沸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5ml,加无水乙醇15ml,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少量氯仿溶解,制备成样品液。以蔊菜素氯仿液为对照品液,吸附剂为硅胶G,展开剂为乙酸乙酯,展距5cm。 展开后用碘蒸气或碘化铋钾试液,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7版.737页.图717) 。【化学】: 含蔊菜素(Rorifone)[1]、蔊菜酰胺(Rorifamide)[2]。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26 [2] 中国科学 1974;(1):15 【药性】: 性味 辛,凉。 ❶ 《本草拾遗》:“味辛,温。” 功效 清热,利尿,活血,通经。 主治 感冒,热咳,咽痛,麻疹不易透发,风湿关节炎,黄疸,水肿,疔肿,经闭,跌打损伤。 ❶ 《本草拾遗》:“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上海常用中草药》:“本品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同用则使人肢体麻木。”。【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蔊菜30g,虎杖12g,地耳草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小便不利:蔊菜15g,茶叶6g,水冲代茶饮。” 食疗 《贵阳民间药草》:“治头目眩晕:蔊菜(嫩的)切碎调鸡蛋,用油炒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