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实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蓝子(《本草经集注》)。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蓼蓝的果实。 原植物 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80cm,单一或分枝。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宽椭圆形,长3~8cm,宽2~5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面近无毛,下面沿叶脉被短毛,边缘有短缘毛,叶片干后呈暗蓝绿色;托叶鞘筒状,长1~1.4cm,顶端截形,具0.9~1cm的长缘毛;叶柄长0.5~1.5cm,基部扩大。 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达5cm;苞片斜漏斗形,有长缘毛,内有花约4朵;花被淡红色,5深裂,裂片倒卵形;雄蕊6~8枚,较短于花被;花柱3,近基部合生。瘦果椭圆状三棱形,长约2.5mm,褐色,有光泽,包藏于宿存花被内。 花果期7~9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250页.图265) 生境与分布 生于田边、溪边,栽培或逸为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广东、海南和四川。朝鲜、日本、印度也有。。【生药】: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鉴别 干燥的瘦果包于宿存的花被内,果实卵形,长约2mm,有三条棱线,表面褐色,有光泽。 【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本经》:“味苦,寒。” ❷ 《药性论》:“味甘。” 归经 《本经逢原》:“入肝。”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温热发斑咽痛,疳蚀,肿毒,疮疖。 ❶ 《本经》:“主解诸毒,螯毒。” ❷ 《药性论》:“填骨髓,明耳目,利五脏,调六腑,利关节。治经络中结气,使人健,少睡,益心力。 ” ❸ 《唐本草》:“疗毒肿。” ❹ 《本草品汇精要》:“解毒药、毒箭、金石药毒、狼毒、射罔毒。” ❺ 《本草求真》:“解毒除疳。” ❻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解热解毒,治小儿各种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虚寒人及久泄畏寒,腹中觉冷者勿服。”。【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唐本草》:“治毒肿:蓝实研末,调敷。” ❷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小儿各种疮疖:蓝实3~9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本经》取用蓝实,乃大青之子,是即所谓蓼蓝也。性禀至阴,其味苦寒,故能入肝。专于清解温热诸邪也,阳毒发斑咽痛必用之药。 而茎叶性味不异,主治皆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