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即“著”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词,可做多种解释: ❶ 添,添上;加,加上。 《风俗通·正失》:“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耳。”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陈亮《念奴娇·江南春色》:“秋水双明,高山一弄,著我些悲壮。”向子諲《更漏子·小窗前》:“暮江寒,人响绝,更著朦胧微月。” ❷ 有,带。王庭珪《江城子·楼头钟鼓》:“遥望虹桥如画里,鳌背上,著人行。”辛弃疾《清平乐·清泉奔快》:“十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❸ 向,趁。 陈亮《最高楼·春乍透》:“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著唐昌宫里玩。”袁去华《安公子·弱柳丝千》:“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 ❹ 落。晁端礼《菩萨蛮·午阴未转》:“午阴未转晴窗暖,无风著地杨花满。”刘克庄《贺新郎·驿骑联翩》:“可但红尘难著脚,便山林未有安身地。” ❺ 生,发,结。 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李弥逊《永遇乐·曲径通幽》:“看笋成竿,等花著果,永昼供闲坐。” ❻ 可随具体词句释作“到”,“遇”,“中”,“迷”,“注”、“放”等解。苏轼《减字木兰花·柔和性气》:“懊恼风情,春著花枝百态生。”陈著《沁园春·无价韶华》:“老后时光,眉间心事,恰似怕酸人著梅。”周邦彦《蝶恋花·桃萼新香》:“舞困低迷如著酒,乱丝偏近游人手。”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铺尽》:“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李好古《清平乐·瓜州渡口》:“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朱敦儒《鹧鸪天·我是清都》:“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张孝祥《念奴娇·洞庭春草》:“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著”具有多种虚词词性: ❶ 凭,靠。王千秋《生查子·莺声恰恰》:“因何积恨山,著底攻愁阵?”杨无咎《眼儿媚·柳腰花貌》:“是人总说,新来瘦也,著甚来由?” ❷ 教,使,让。 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别离滋味如中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陈允平《谒金门·春欲去》:“春欲去,无计得留春驻,纵著天涯浑柳絮,春归还有路。” ❸ 需,需要。王安中《小重山·碧藕风花》:“凌波新恨尽难忘,分携也,触事著思量。”张炎《绮罗香·候馆深灯》:“才忘了还著思量,待去也怎禁离别。 ❹ 在。张元干《醉落魄·绿枝红萼》:“惜花老去情犹著,客里惊春,生怕东风恶。” ❺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张先《菩萨蛮·闻人语著》:“著仙卿字,瞋情恨意还须喜。”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❻ 如,有如。周邦彦《满路花·金花落烬》:“玉人新间阔,著这情怀,更当恁地时节。”辛弃疾《最高楼·花知否》:“著一阵、霎时间的雪,更一个,缺些儿底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