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护羌校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护羌校尉 护羌校尉官名。西汉武帝时始置,总辖西羌事务。东汉沿置、晋惠帝时改称凉州刺史。 ☚ 戊己校尉 护乌桓校尉 ☛ 护羌校尉官名。西汉武帝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羌结盟,与匈奴相通,合兵十余万,攻令居(在今甘肃永登西北)、安故(今甘肃临洮南),围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十万击平之,始置护羌校尉,治令居,掌西羌事务。东汉时沿置,多次率兵镇压羌民反抗。西晋惠帝时改称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护羌校尉官名。据《汉书·赵充国传》,宣帝下诏令荐举可充任护羌校尉者,赵充国曾举辛临众。西汉即有此职,东汉沿置。主管西羌军政事务。《后汉书·百官志》载,护羌校尉一人,俸禄二千石。应劭《汉官》: “拥节。长史、司马二人,皆六百石。”长史、司马为其属官。魏时不任专官,为都督诸州军事兼职。据《晋书·职官志》,西晋惠帝元康(291—299)年间改为凉州刺史。 ☚ 西域长史 戊己校尉 ☛ 护羌校尉 护羌校尉官名。汉代置。掌西羌军政。《后汉书·百官志》: “护羌校尉1人,比二千石,主西羌。” 《资治通鉴·汉纪·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年)》: “(五月) 诏举可护羌校尉者。” 胡三省注: “护羌校尉之官,始见于此。范晔曰: 汉武帝时,诸羌与匈奴通,攻令居、安故,围枹罕,遣李息、徐自为击之,始置护羌校尉。”护军司徒 官名。辽国置。(见:护军司)护军统领 官名。清代置。(见:护军营) ☚ 护军将军 护军参领 ☛ 护羌校尉官名。西汉武帝时始置,掌西羌事务。东汉时沿置,多次率兵镇压羌民反抗。西晋惠帝时改称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护羌校尉西汉至西晋时镇抚羌人的军事长官。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将李息平定羌乱后,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羌众,设府于金城郡令居城(在今永登县)。其职责是:加强对羌人的安抚、管理,发生变乱时则率兵镇压。此校尉不但司理金城郡内的羌事,也负责河西诸郡及陇西、安定、天水等郡的羌事。东汉建初元年 (76年)重设护羌校尉,任命得力将领充任,先后设治所于安夷(今青海东部之平安县)、临羌 (在今青海湟源县东)、襄武(在今陇西县东南)、张掖(在今张掖市西北)、令居等地。东汉末至曹魏时, 护羌校尉由金城郡太守兼领, 晋时改由秦州刺史兼领, 后废。 ☚ 农都尉 河西副校尉 ☛ 护羌校尉官名。又作领护羌校尉。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朝镇压河湟地区先零、封养、牢姐等羌的起义后设立。东汉初,司徒掾班彪谏言:旧制“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译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光武帝从之,于建武九年(公元33年)命牛邯任此职,领护凉州塞内外羌人。治所不定,先后设于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安夷(今青海乐都西)、临羌(今青海湟中)、张掖、令居(今甘肃永登)等地。东汉时任此职官员达28人次,在镇压历次西羌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东、西羌分居后,设护东羌校尉和护西羌校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各羌族地区的首领,多由中原王朝封此官,或自称此职。隋、唐时期沿用,但已成为空衔,职权、责任与汉代大不相同。 护羌校尉hù qiāng xiào wèi官名。西汉始置此官,专门负责西羌事务,秩比二千石,统兵镇守其地,其下属官员有长史、司马等。东汉因之。见《后汉书·百官五·护羌校尉》。晋初沿置,后改称凉州刺史。见《晋书·职官志》。 护羌校尉汉时主管羌族事务的官员。《汉官仪》:“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王莽时罢,东汉时置时废。其属官有长史、司马二人,皆六百石。 护羌校尉官名。西汉置,持节,统兵,主管羌族事务。新莽时罢。东汉复置,除监护内附羌人部落外,亦统羌兵出战,守卫边塞,秩比二千石。魏、晋、南朝及北魏沿置。 护羌校尉西汉宣帝置,治所在护羌城(今青海湟中县西)。另说治所在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县西北)。东汉迁治安夷县(今青海乐都县西),复徙临羌县(今青海湟源县东南),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又迁治张掖县 (今甘肃武威县南张义堡),元初二年(115年) 复还旧治令居县 (今永登县西北)。 护羌校尉官名。西汉武帝时置,职掌西羌事务,秩比二千石。东汉沿置,晋惠帝时改称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官名。东汉置,秩比二千石,《后汉书·百官志五》“本注”说:“主西羌”。三国魏沿置,秩第四品,黄初中以金城太守兼任此职。其属官有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均为第七品。晋元康中改称凉州刺史。南齐时复置护羌校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