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莕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莕菜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金莲子、杏公须(《纲目》),荇丝菜、金莲儿、藕蔬菜(《救荒本草》)。 基源 为龙胆科莕菜属植物莕菜的干燥全草。莕菜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5种,其中1种药用。 原植物 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Limnanthe mum peltatum Gmel.L.nymphoides Hoffmgg.et Link) 历史 《唐本草》载:“莕菜处处池泽有之,叶似蒪而茎涩,根甚长,花黄色。”《纲目》载:“叶微尖长者,莕也。”根据形态和参考《植物名实图考》附图,与本种相似。 形态 多年生水生草本。 茎圆柱形,多分枝,沉水中,具不定根,又于水底泥中生地下茎,匍匐状。叶飘浮,圆形,近革质,长1.5~7cm,基部心形,上部的叶对生,其它的为互生;叶柄长5~:10cm,基部变宽,抱茎。 花序束生于叶腋;花黄色,直径1.8cm,花梗稍长于叶柄;花萼5深裂,裂片卵圆状披针形;花冠5深裂,喉部具毛,裂片卵圆形,钝尖,边缘具齿毛;雄蕊5,花丝短,花药狭箭形;子房基部具5蜜腺,花柱瓣状2裂。 蒴果长椭圆形,径2.5cm,种子边缘具睫毛。花期夏季至秋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14页.图478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0~1800m的平地或低山池塘沼泽中。 广布于中国南北各地。蒙古、朝鲜、日本、伊朗、印度、克什米尔、原苏联也有分布。。【化学】: 含黄酮类化合物[1]:芸香甙、异槲皮素、槲皮素-3-巢菜糖甙(α-L-吡喃型阿拉伯糖(1→6)β-D-吡喃型葡萄糖基-3-槲皮素)。 含三萜类化合物[2]:乌苏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此外,还含有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97 [2] Indian J Pharm Sci 1980;42(2):53。【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唐本草》:“甘,冷。” 功效 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主治 寒热,热淋,痈肿,火丹。 ❶ 《唐本草》:“主消渴,去热淋,利小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保生余录》:“治痈疽疮疖:莕菜或根、马蹄草茎或子各30g,苎麻根15g,去皮,以石器捣烂,敷毒四周,春、夏、秋日换四、五次,冬换二,三次,换时以荠水洗之。” 单方应用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诸疮肿毒:莕菜捣烂外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