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附子干姜汤
【方源】: 《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异名】: 附子茵陈汤(《证治宝鉴》卷十二)、茵陈附子汤(《杏苑》卷五)。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一钱二分 白术四分 草豆蔻(面裹煨)一钱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各半钱 陈皮三分(去白) 【用法】: 上 咀。为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主治】: ❶ 《卫生宝鉴》: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踡卧。 ❷ 《医学纲目》: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方论选录】: 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祛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