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宏)评陈群谏君陈群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得失,都把草稿烧了,时人及其子弟不知此事。论者或讥他居位拱默,没有起过什么作用。后来编集的《名臣奏议》问世,人们才见到他的谏事,无不叹息。 曾著《后汉纪》、《三国名臣颂》的东晋人袁宏对此发论,大意是,向君直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勃然面谏皇帝之非,还向他人宣传;一种是多次上书言事,而向外人闭口不谈。前者如杨阜可谓直臣,然不一定是忠臣;后者如陈群,可谓 “长者”。论者显然是赞扬后一种谏君的态度。 所谓谏君,就是对皇帝提出批评和意见。批评可以讲求方式,但主要是计较内容。而论方式,还是以公开直谏为好。如像袁宏强调谏而不宣,实际上是为君主的过错遮遮掩掩;这样,君过往往不了了之,甚至会因无人直谏而肆无忌惮。司马光原是主张直谏不讳的,不知他引袁子之论有无保留意见。 王夫之认为,袁宏表扬陈群不对。他主张对君之过,要勇于直谏,促其改过,毫不含糊,抓住不放。他说:“君之有过也,谏之而速改,改过之美莫大焉。称其前之过以表其后之改,固以扬其美之大者也。谏而不听,君过成矣;即不言,而臣民固已知之矣。导谀之臣,方且为之饰非为是,弭在廷之口;而谏者更为之掩覆,于是而导谀之臣益无所忌,而唯其欲为。且己谏而不听,庶几人之继进也。小臣疏远,望近臣之从违以为语默。近臣养君之慝而蔽下之知,则疏远欲言之士,且徘徊疑沮,而以柔巽揄扬为风尚。劝忠之道,丧于唯诺之习,孤鸣无和,虽造膝而为痛哭,亦无如怙过之主何矣。”(《读通鉴论》卷十)其意是强调直谏,不能遮遮掩掩,不能护短而使君怙过不改。此说是颇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