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苍耳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苍耳子 【概况】: 异名 枲耳实(《本经》),胡寝子(《药材资料汇编》),苍郎种、棉螳螂(《江苏植物药志》),苍子、胡苍子(《东北药用植物志》),饿虱子(《广西中药志》),苍裸子、苍耳疾藜(《陕西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苍耳属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苍耳属全世界约25种;中国5种,其中2种入药。 原植物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ex Widder(Xanthium strumarium L.;X.japonicum Widder) 历史 苍耳子为常用中药,以枲耳实名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 《纲目》列草部陉草类,“苍耳叶青白,类糊菜叶,秋间结实,比桑椹短小而多刺。”从《政和本草》和《纲目》所附图与现今所用苍耳特征相同,因此历代本草所用原植物并不混乱。《中国药典》除1963年版用拉丁异名外,1977年、1985年和1990年三版都用正名。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90cm。根纺锤形。 茎被灰白色糙伏毛。叶柄长3~11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形,长4~9cm,宽5~10cm,不分裂或3~5不明显齿裂,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具3基出脉,上面沿脉密被糙优毛,背面苍白色,被毛。雄性头状花序生枝顶,球形,直径4~6mm,总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mm,有微毛,花冠钟形,裂片宽,花药长圆状线形;雌性头状花序椭圆形,外层总苞片小,披针形,被短柔毛,内层总苞片结合成囊状,宽卵形,淡黄绿或有时带红色,外面疏生钩状刺,基部被柔毛或腺点,顶端具1~2个坚硬的喙。瘦果2,倒卵形。 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5卷.327页.图版55∶1-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山丘陵或荒野路边、田边。几遍布全中国各地。原苏联、朝鲜、日本、印度和伊朗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8~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 药材中国各地均产。 鉴别 性状 果实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4~7m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柄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间有纵向隔膜,分为两室,各有一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有纵纹,子叶2枚,有油性。气微、味苦。 以粒大、饱满、色棕黄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总苞内外为1列表皮细胞。 内、外表皮间主为纤维层,纵横排列,外层数列纤维纵向排列,其横断面呈多角形,向内的纤维横向排列呈长条状,间或向外突出成钩刺。纤维间散有1列维管束;其余全为薄壁组织。果皮外面为表皮细胞与1列棕色色素层,向内为薄壁组织,并散有维管束。子叶细胞含油滴及糊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82页.图244) 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用甲醇振摇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少量,点于硅胶G板上,以芦丁为对照,以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液为展开剂,展距10cm,用氨蒸气显色,斑点呈黄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83页.图245)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苍耳子和炒苍耳子。 ❶ 苍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鼠,防蛀。。【化学】: 果实含油,油中成分有棕榈酸、硬脂酸甘油、亚油酸、油酸、蜡醇、β-,γ-和ε-谷甾醇、卵磷脂、脑磷脂(Cephalins)、苍耳甙(Strumaroside)、葡萄糖、果糖、蔗糖、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素、天门冬氨酸。 种仁含亚油酸,还含有毒成分:毒蛋白、氢醌、苍术甙[1]。以及一种有毒成分,具有甙类性质的物质,含葡萄糖及鼠李糖,称作AA2[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78 [2] 药学学报 1962;9(11)∶678。 【药理】: 药理作用 苍耳子酊剂能增强蛙的呼吸运动,大量即抑制呼吸[1];苍耳子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某些抑制作用[2]。 其丙酮或乙醇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也有抑菌作用[5]。 毒性 大鼠、小鼠igAA2为苍耳子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甙类的LD50分别为4.6和10.0mg/kg[3]。 有报道,人误食苍耳子仁,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重者抽搐、昏迷,住院抢救,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及中毒性心肌炎[4]。 参考文献 [1] CA 1958;52∶8365c [2] 中华医学杂志 1964;50(8)∶524 [3] 药学学报 1962;9(11)∶678 [4] 人民军医 1981;(10)∶31 [5] CA 1966;65∶11009d。 【药性】: 性味 甘,温。 有毒。 ❶ 《本经》:“甘,温。” 归经 入肺、肝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功效 散风,止痛,祛湿,杀虫。 主治 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癞,瘙痒。 ❶ 《本经》:“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之头痛、痹痛忌服。 ❶ 《唐本草》:“忌猪肉、马肉、米泔。”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辛夷、白芷,治鼻渊。 ❷ 配防风、白芷,治头风头痛。 ❹ 配葶苈子,治大腹水肿。 ❻ 配苍术,治大麻风。 方选和验方 ❶ 苍耳散(《济生方》)治鼻渊,流黄浊鼻涕,鼻塞不通:辛夷15g,苍耳子8g,香白芷30g,薄荷叶1.5g。 为细末,每服6g,用葱、茶清食后调服。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下。 ❸ 《本草汇言》:“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苍耳子90g,天麻、白菊花各9g。” ❻ 消息散(辽宁中医杂志19982;(12))治鼻息肉: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各6g,研面,加冰片0.5g,麝香0.3g,合研极细面。取药粉少许,吹入息肉处,日2次。 ❼ 消息油(辽宁中医杂志1982;(12))治鼻息肉:苍耳子、白芷、辛夷、杏仁、甘遂各20g,芝麻油250ml。将药放入油锅内浸24小时后,加火将药炸成黄黑色为度。离火,除去药渣,加液体石蜡500ml,冰片1.5g,薄荷霜1g,搅匀。 仰头滴鼻,每次1~2滴,日2次。 加减:皮损在头部或上肢明显者,加首乌、夏枯草;皮损下肢明显者,加川牛膝、黄柏;疹色鲜红、呈点片状分布,血热证明显者,加山栀、连翘、苦参、黄连等;疹色暗红、脱屑多,而基层浸润较厚,舌苔厚腻脉滑者,加萆薢、苡仁、赤小豆;口十、便秘,或皮损表面皲裂较多者,加胡麻仁、生大黄;瘙痒明显,或皮损日久难恢复者,加蜈蚣、全蝎。 每日服2次,每次1丸。孕妇忌服,儿童减量,连服1~3周。 ❿ 苍芩汤(江西中医药1985;(5))治鼻渊:苍耳子12g,黄芩18g,辛夷花10g,防风15g,甘草6g。加减:头痛甚加羌活、白芷;头昏加菊花、刺蒺藜;鼻塞甚加路路通、通草;涕中带血加茜草、茅根。 ⑾苍耳散(新中医1989;(4))治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苍耳子15g,白芷、桔梗、川芎、防风各12~15g,甘草、细辛各6g,辛夷12g,黄芩、连翘各15~20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 ⑿内蒙古中医药1991;(2):“治泌尿系感染:苍耳子250g,炒焦,加水600ml煎取药液约400ml,再加入红糖100g。1次服用,1次无效者,次日再服1次,最多不超过2次。小儿用量酌减。” 单方应用 ❶ 《食医心镜》:“治风湿挛痹:苍耳子90g,炒为末。以水300ml,煎取150ml,去渣呷。” 忌房事3月。” 茎、叶亦可。 ” ”。【医药家论述】: 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枲耳实,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