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苋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基源 为苋科苋属植物苋的茎叶。 苋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产13种,约7种药用。 原植物 苋Amaranthus tricolor L.(A.mangostanus L.;A.gangeticus L.),又名雁来红(《救荒本草》),老来少、三色苋(《华东经济植物志要》),红苋菜(四川),青香苋(湖南)。 历史 苋始载于《本经》,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纲目》云:“老则抽茎如人长,开细花成穗,穗中细子,扁而光黑,与青葙子、鸡冠子无别。”雁来红始载于《救荒本草》。《纲目》于青葙附录中收载,云:“茎叶穗子并与鸡冠同,其叶九月鲜红,望之如花,故名。”根据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此二种实为一种;但亦有人主张后者应列为前者变种即A.tricolor var.melancholicus L.。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0.8~1.5m。茎粗壮,绿色或红色,通常分枝。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0cm,宽2~7cm,除绿色外,常呈红色、紫色、黄色或绿紫杂色;无毛;全缘或波状缘;叶柄长2~6cm。花单性或杂性。密集成簇,花簇球形,腋生或密生成顶生下垂的穗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卵状披针形;花被片3,长圆形,具芒尖;雄花的雄蕊3;雌花的花柱2~3。 胞果长圆形,盖裂。种子近圆形,直径约1mm,黑色或黑棕色,边缘钝。花期5~8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06页.图1211) 生境与分布 热带美洲原产,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有时逸为半野生。 。【生药】:采集 春、夏季采收。 【化学】: 苋的茎、叶中均存在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甾醇化合物菠甾醇(Spina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豆甾醇;其区别在于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不同,前者为亚油酸,后者为亚麻酸[1]。叶中尚含维生素C[2]及苋色素(Amaranthin)[3]。 参考文献 [1] Food Chem 1984;15(3):233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55 [3] 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9 【药性】: 性味 甘,凉。 ❶ 陶弘景:“冷利。” 功效 清热,利窍。 主治 赤白痢疾,二便不通。 ❶ 陶弘景:“赤苋:能疗赤下。”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煮粥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脾弱便溏者慎服。 ❶ 《本草求原》:“脾弱易泻勿用。恶蕨粉。”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小儿紧唇:赤苋捣汁洗之。” 食疗 《寿亲养老书》:“治产后下痢:紫苋菜60g,切,煮汁,入粳米90g,煮粥食之。” 。【医药家论述】: 朱震亨:“红苋入血分善走,故与马苋同服,能下胎,或煮食之,令人易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