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花椒 【概况】: 异名 秦椒(《山海经》),檓、大椒(《尔雅》),蜀椒(《雷公炮炙论》),汉椒(《日华子本草》),川椒(《圣惠方》),点椒(《纲目》)。 基源 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的果实。 原植物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Z.nitidum(non DC.)Bunge;Z.bungei Pl.et Linden] 历史 花椒在中国历代本草上,多称秦椒或蜀椒。 《本经》列为中品谓“秦椒味辛温……出川谷”。《雷公炮炙论》谓“凡使蜀椒,须去目及闭口者。”《别录》谓“秦椒生泰山(太山)及秦岭上或琅玡,八九月采实。”陶隐居云“秦椒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又谓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凡用椒,皆火微熬,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势力。”《范子计然》谓“蜀椒武都,赤者善,秦椒出陇西天水,细者善。”《唐本草》谓“秦椒树叶及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蓝田秦岭间大有。”《图经本草》谓“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归陕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而滑,可煮饮,甚辛香,四月结子无花,但生于叶间如小豆颗而圆,皮紫赤,八月采实烙干,此椒江淮皆有之,茎叶都相类,但不及蜀种者良,而皮厚里白味烈也。”《纲目》谓“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其叶对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细花,五月结实,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蜀椒肉厚皮皱,其子光黑”。以上各本草所载,多把秦椒、蜀椒作为二种。蜀椒、秦椒究为何物,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1957;6(1)∶12认为中国古籍和历代本草中所载的 花椒不论是栽培还是野生,变异都颇大,如小叶大小,刺多刺少,果实大小,色泽、气味、腺点大小,心皮数目,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同一植株,也会产生这种现象,但正品花椒必然是:小叶片下面中脉基部两侧有小丛毛,嫩叶和小叶柄上,有细小而不规则的圆形鳞片,花被一轮,雌蕊和成熟果实绝无子房柄。本品已载入《中国药典1985年版》。 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香气,茎枝通常有增大的皮刺;枝条木质坚硬,灰褐色,有细小皮孔和斜向的皮刺;当年生枝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单数羽状复叶,叶轴两侧有狭窄的翼,有时被短柔毛,下面常著生向上弯的小皮刺,叶柄基部两侧,常有一对扁平的皮刺;小叶5~9,有时3~11,对生,近于无柄,纸质或薄纸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或广卵圆形,长1.5~7cm,宽0.8~3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钝,有时两则略不对称,叶轴顶端小叶片通常较大,具短柄,边缘具钝锯齿或疏圆锯齿至波状圆锯齿,齿缝间有粗大透明腺点,上面中脉下凹或与叶面齐平,下面中脉有斜向上生的小皮刺,基部两侧常著生一簇褐色柔毛,小叶柄有细小而不规则的圆形鳞片。聚伞圆锥花序,顶生或顶生于侧枝上,花轴被短柔毛,苞片细小,早落,雄花与叶同时生出;花梗短,花被片4~8,排成一轮,三角形或披针形,大小不等,长1~2mm;雄花雄蕊4~8,花药广卵圆形,顶端中间有1腺点,退化子房2叉裂,雌花花梗花后增长,心皮4~6,稀为7,通常3~4,子房背脊上部有大而突出的腺点,柱头头状,无子房柄。果实红色至紫红色,密生粗大而凸出的腺点,成熟心皮2~3或为1;种子圆形,黑色,具光泽。 花期3~5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39页.图2808)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的地带,房舍前后常有栽培。 中国除东北和新疆外,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的气候。 一般上层肥厚而湿润的壤土均可栽培。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春、秋两季播种。播种前宜用温水浸种2~3天,捞出后开浅沟条播,沟距20~25cm,播后覆土盖草,每亩用种量4~6kg。 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按10~15cm株距间苗及追肥。当幼苗高达70~80cm时,即可出圃造林,以行株距2×1.5m穴栽。 栽后,每年培育管理1~2次。 采集 8~10月果实成熟时,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取用果皮。花椒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 青椒主产于中国东北、江苏、广东。 鉴别 性状 ❶ 花椒为1~2个球形蓇英果。每一蓇葖果自顶端沿腹背缝线开裂,呈基部相连的两瓣状,直径4~5mm,部分果实基部有小果柄及1~2个未发育的颗粒状离生心皮;有的残存黑色。 圆球形种子。果实表面红色,紫红色或红棕色,极皱缩,散有多数点状突起又凹下的油腺,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有时与外果皮分离而卷曲。 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以粒大,色紫红、香气浓烈者为佳。 ❷ 青椒为1~3个球形蓇葖果。直径3~4mm。 果实顶端具短小喙尖;表面草绿色或暗绿色,有网纹及多数凹下的油点(油室);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有香气,味微甜而后辣。 显微 花椒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外壁被角质层,胞腔内含棕色物,表面观可见不定式气孔,直径32~42μm。 中果皮布有维管束及大形油室,油室椭圆形,长500~900μm,直径300~700μm,内含淡黄色油状物;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靠近内果皮处尤多,直径15~50μm。 内果皮由数列木化的薄壁细胞组成,长短不一,彼此交错,接近中果皮处的2~3列条形,其余呈长圆形、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2~22μm,壁厚2~6μm,有稀少斜纹孔。(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69页.图234)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置锥形瓶中,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醚2ml溶解,点样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5%磷钼酸乙醇试液显色。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70页.图235)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花椒和炒花椒。 ❶ 花椒 取原药材,除去椒目,果柄等杂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果实及果皮中含有香草木宁(Kokusaginine)、茵芋碱(Skimmianine)、合帕洛平(Haplopine)、脱肠草素(Herniarin)、正十二烷(n-Nonacosane)[1],挥发油成分有松油醇-4(Terpinen-4-ol)、胡椒酮(Piperitone)、芳樟醇(Linalool)、刺柏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邻-聚伞花烃(o-Cymene)、月桂烯(Myrc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α-松油醇(α-Terpinenol)、牻牛儿醇(Geraniol)及花椒油素(Xanthoxylin)[2],7种酰胺类化合物:2′-羟基-N-异丁基-〔2E,6E,8E,10E〕-十二碳四烯酰胺(2′-Hydroxy-N-iso-butyl-〔2E,6E,8E,10E〕-dodecatetraenamide)[1]、2′-羟基-N-异丁基-〔2E,4E,8Z,11Z〕-十二碳四烯酰胺、全反式-2′-羟基-N-异丁基-2,4,8,10,12-十四碳五烯酰胺、羟基-α-山椒素(Hydroxy-α-sanshool)、羟基-β-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3]等。 分析日本市场上出售的中国产一级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或Z.simulans)的果皮中含有α-山椒素(α-Sanshool)、羟基-α-山椒素、γ-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α-蒎烯、刺柏烯、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芳樟醇、异胡薄荷醇(Isopulegol)、松油醇-4、α-松油醇,中国产二级花椒中除含有上述成分(未检到异胡薄荷醇、α-松油醇)外尚含胡椒酮以及α-羟基-4,6-二甲氧基乙酰苯酮(α-Hydroxy-4,6-dimethoxy acetophenone)等[4]。 附 花椒的种子中也含有挥发油,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组成有α-蒎烯、刺柏烯、月桂烯、叔丁基苯(tButylbenzene)、芳樟醇、柠檬烯、1,3,3-三甲基-2-氧杂双环〔2,2,2〕辛烷(1,3,3-Trimethyl-2-oxybicyclo〔2,2,2〕octane)、松油醇、胡椒酮、(E)-3-异丙基-6-氧代-2-庚醛〔(E)-3-Isopropyl-6-oxo-2-heptenal〕、(E)-8-甲基-5-异丙基-6,8-壬二烯-2-酮〔(E)-8-Methyl-5-isopropyl-6,8-nonadien-2-one〕、4-(2,2-二甲基-6-亚甲基环已基)-3-丁烯-2-酮〔4-(2,2-Dimethyl-6-methylenecyclohexyl)-3-buten-2-one〕、α-羟基-4,6-二甲氧基乙酰苯酮、1,1-二甲基-4,4-二烯丙基-5-氧代环己-2-酮(1,1-Dimethyl-4,4-diallyl-5-oxocyclohex-2-one)、β-古芸烯(β-Gurjunene)、长叶烯(Longifolen)、γ-杜松烯(γ-Cadinene)、α-金合欢烯(α-Farnesene)和丁子香烯(Clovene)等[5]。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5;16(4)∶146 [2] 药学通报 1988;23(5)∶300 [3] Chem Pharm Bull 1988;36(7)∶2362 [4] 生药学杂志《日) 1982;36(4)∶301 [5] 中药材 1990;13(4)∶33。 【药理】: ❶ 平喘作用 4%花椒油0.25ml抑制磷酸组胺、氯化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反应,4×10-4ml的花椒油台氏液灌流30min,明显抑制致敏豚鼠离体肺的肥大细胞产生SRS-A慢反应物质[1]。 ❷ 对离体神经的作用 花椒浸液在1∶20,1∶10浓度下能降低蟾蜍坐骨神经的兴奋性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2]。 毒性 牻牛儿醇大鼠ig的LD50为4.8g/kg,兔iv为50mg/kg,动物死亡皆由于呼吸麻痹[5,6]。 参考文献 [1]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0;9(1)∶23 [2] 贵州医药 1984,(4)∶13 [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83;(9)∶38 [4]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8;13(2)∶139 [5]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0;56(6)∶210§ [6]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2;58(4)∶394。 【药性】: 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经》:“辛,温。” ” ” 归经 入脾、肺、肾经。 ❶ 《纲目》:“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 功效 温中散寒,除温,止痛,杀虫,解鱼腥毒。 主治 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❶ 《本经》:“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4.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❶ 《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之使。畏款冬。”“恶栝楼、防葵。畏雌黄。” 配伍应用 ❶ 配干姜、饴糖、党参,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 ❷ 配乌梅、干姜,治虫积腹痛,呕吐蛔虫,偏寒者。 ❺ 配肉豆蔻,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 ❽ 配牙皂,治风虫牙痛。 方选和验方 ❶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川椒(炒去汗)30g,干姜56g,人参28g。水煎去渣,入饴糖80ml,微火再煎,分2次服。如一炊顷,饮粥160ml,后更服,当1日食糜,温覆之。 ❷ 川椒丸(《太平圣惠方》)治胃中气满,心背彻痛:川椒、炮制子、半夏各3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醋汤下。 乌梅隔水蒸熟,去核,合诸药为末共捣,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0丸,日3次,不瘥,增至20丸,并加黄连30g。 每服20~30丸,食前温水下。 ❾ 椒粉散(《兰室秘藏》)治前阴睾丸湿痒疼痛,秋冬甚、夏季轻:肉桂0.6g,川椒、当归尾、猪苓各0.9g,蛇床子、狗脊各1.5g,麻黄根3g,轻粉少许,红花少许,斑蝥2枚。为细末,干掺患处。 ❿ 川椒大蒜泥(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4))治顽癣:川椒25g,紫皮大蒜100g。先将川椒研粉,再与大蒜混合,舂成药泥。 用温水浸泡,洗净,擦干患处,以棉签敷上一层药泥,反复揉搓,使药物渗入皮肤,每天1~2次,10天1疗程。 ⑾花椒煎剂(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8;(2))治胆道蛔虫:药椒20粒,食醋100g,水500ml,蔗糖少许。煎沸后取出花椒,待温后1次口服。 ⑿《果蔬食疗》:“治胆道、肠道蛔虫病:乌梅5~9枚,川椒4.5g,生姜2片,川连6g。开水炖服。” ⒀《食物药用指南》:“治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花椒(微炒)、干姜、橘皮、甘草各等份。研末,1日2次,每次3~6g,饭后服。” 单方应用 ❶ 《寿域神方》:“治冷虫心痛:川椒120g,炒出汗,酒200ml淋之,服酒。” ” ” ⑾《食物药用指南》:“驱蛲虫:花椒35g,加水200ml,煮沸40~50分钟过滤。待微温,取25~3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3~4次。即愈。” 食疗 ❶ 花椒粥《饮食治疗指南》:“治寒痹,腹中冷痛,胃寒痛:花椒30g,米250g,煮粥,温服,能取微汗则佳。”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又戴原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炒川椒十粒,盖蛔见椒则头伏也。 观此,则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中用蜀椒,亦此义也。 ” 二经俱受风寒湿邪,则为痛痹,或成死肌,或致伤寒温疟。辛温能发汗、开腠理,则外邪从皮肤而出;辛温能暖肠胃,散结滞,则六腑之寒冷除,肠胃得温,则中焦治,而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水肿黄疸,诸证悉愈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