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芦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芦根 【概况】: 异名 苇根(《湿病条辨》),芦菇根(《草木便方》),顺江龙(《天宝本草》),水萌强(《岭南采药录》),芦柴根(《南京民间药草》)。 基源 为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芦苇的根茎。芦苇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约2种,其中3种常入药。 原植物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Arundo australis cav.,phragmites communisTrin.),又名苇、葭(《诗经》),蒹(诗秦风),苇子草(《救荒本草》)。 历史 《唐本草》载:“芦根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如荻花名蓬 ”《纲目》:“按毛苌诗疏云。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 葭者,嘉美也。”以上所指,均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具粗壮根茎。秆直立,高1~3m,径2~10mm,节下常具白粉。 叶鞘无毛或具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15~45cm,宽1~3.5cm,光滑或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微垂头,分枝常斜举,下部枝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长12~16mm,有4~7小花;颖具3脉,第一颖长3~7mm,第二颖长5~11mm;第一小花通常雄性,其外稃长8~15mm,内稃长约3~4mm;第二外稃长9~16mm,顶端长渐尖,基盘具长6~12mm的柔毛;内稃长约3.5mm。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953页.图277)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池沼、河岸、道旁和湿润地区。分布几遍全中国和全世界温带地区。。 【生药】: 采集 春、夏、秋季挖取,剪去残茎、芽及须根,剥去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药材中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安徽安庆、蚌埠,上海崇明,江苏启东,浙江杭州、宁波,湖北孝感。 鉴别 性状 鲜芦根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节间长3~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节上有残留的根及芽痕。质轻而韧,切断面中空,周边厚约2mm,边缘有一行排列成圈的小孔。 气无,味甘。干芦根扁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有光泽,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均以条粗、色黄白、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构成,长细胞壁波状弯曲,短细胞成对,一个为硅质细胞,腔内含二氧化硅体,另一个为六角形栓化细胞。表皮下为3~4层下皮纤维,微木化。 皮层宽广,均为薄壁细胞,并有类方形的大空隙;内皮层为1列薄壁细胞。外侧束间纤维环约有4层细胞,排列成浅波状环,壁微木化;纤维环的每一突出部都有1个小形维管束。再内为薄壁细胞,内外侧束间纤维环之间有两轮大形维管束,每个维管束有2个大导管和1个韧皮束,周围均有木化维管束鞘纤维环。 中央髓部为大空隙。(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36页.图34I)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砂中。。【化学】: 含薏苡素(Coixol)、脂肪1%,蛋白质5%,碳水化合物51%,天门冬酰胺0.1%[1,2]。 维生素B1、B2、C,糖醛、水溶性糖类(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菜)及多糖类物质[3,4],小麦黄素(Tricin)[5],从乾芦根中分得具有对环腺甙3′,5′-单鳞酸盐(AMP)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的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阿魏酸和对香豆酸、丁香醛、松柏醛、2,5二甲氧基对苯醌[6]、芦根根茎无机元素主为硅次为Ca、Fe、S、K、Cl、Ti等[7]。 附 全草含β-香树脂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酮,菜油甾醇,β-谷甾醇及豆甾醇[2],纤维素48~54%,木质素约18.2%,木聚糖约12.4%,灰分2.8%[1]。丁香醛、松柏醛、2.5二甲氧基对苯酯。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77 [2]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7 [3]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232 [4] Phytochemistry 1990;29(9):3019 [5] CA 1972;76: 138194s [6] Chem Pharm Bull 1984;32(2):578 [7]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3;8(1)∶1。 【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别录》:“甘,寒。” 归经 入肺、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功效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主治 热痛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 并解河豚鱼毒。 ❶ 《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捣汁。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本草经疏》:“因寒霍乱作胀,因寒呕吐勿服。”。【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石膏、天花粉,治热病烦渴。 ❷ 配牛蒡子、蝉衣,治麻疹不透。 ❹ 配桑叶、桔梗,治肺热咳嗽。 ❺ 配姜汁、竹茹,治胃热呕逆。 ❻ 配茅根、车前子,治热淋涩痛。 ❽ 配麦门冬,治霍乱烦闷。 方选和验方 ❶ 芦根饮子(《千金方》)治热病后期,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者:芦根、竹茹各30g,粳米45g,生姜90g。上药以水1000ml煮取500ml,随意服。 ❷ 芦根散(《圣惠方》)治脾胃壅热,呕哕不能下食,心神烦乱:芦根、人参、麦门冬、茯神各30g,炙甘草15g。研为散,每服9g,加姜0.15g,水煎去渣,入地黄汁40ml,再煎十二沸服之。 临卧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隔水炖温服。 ”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霍乱烦闷:芦根9g,麦门冬3g。水煎服。 ” ”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份,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