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一二年生 > 落葵 > 天葵1 天葵1 tiānkuí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莃 > 天葵2 天葵2 tiānkuí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菟葵 > 天葵 天葵 tiānkuí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蔠葵 > 天葵 天葵 tiānkuí 天葵药名。 ❶出《滇南本草》。又名紫背天葵、雷丸草、夏无踪。为毛茛科植物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 Mak. 的全草。分布长江中、下游各地,南至广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甘,寒,有小毒。清热解毒,利尿。 ❶治瘰疬,肿毒,蛇咬伤。内服或捣敷。 ❷治尿路结石。煎服:9~15g。 ❷出《本草图经》。为菟葵之别名,详该条。 天葵1tiān kuí《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菟葵(18)。药名。菟葵的别名,参见“菟葵”条。
天葵2tiān kuí《本草纲目》菜部第27卷菟葵(18)。药名。 【基原】为毛茛科植物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DC.)Mak.的全草。 【别名】紫背天葵(《雷公炮炙论》),雷丸草(《外丹本草》),夏无踪(《植物名实图考》),小乌头(《植物学大辞典》),老鼠屎草(《江苏植药志》),旱铜钱草(《湖南药物志》)。 【性味】《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寒。” 【功用主治】消肿,解毒,利水。治瘰疬,疝气,小便不利。《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 利尿。治瘰疬,肿毒,蛇咬伤,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外用:捣敷。 天葵tiānkuí中药名。出《滇南本草》。别名紫背天葵、夏无踪。为毛茛科植物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 ) Mak. 的全草。广布于长江流域各地, 南至广东北部, 北达陕西南部。甘, 寒, 有小毒。清热解毒。治瘰疬, 肿毒, 蛇咬伤。煎服: 3 ~ 9 克, 或捣烂外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