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芒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芒硝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 异名 芒消(《别录》),盆消(《图经本草》),朴硝、皮硝(河北、河南、山东),毛硝(贵州),马牙硝(《嘉祐本草》)。 基源 芒硝为天然产的硫酸盐类芒硝族矿物,经加工提炼的精制结晶。 原矿物 芒硝Mirabilite主含水合硫酸钠(Na2SO4·10H2O)。 历史 芒硝始载于《雷公炮炙论》。 原名“芒硝”。 今多用《医学启源》所载之“芒硝”。雷 《别录》谓:“芒硝生于朴硝。”马志曰:“以暖水淋朴硝,取汁炼之,令减半,投于盆中,经宿乃有细芒生,故谓之芒硝也。”李时珍较详细描述了消的品种、产状和炼制方法:“消有三品:川硝……盐硝……土硝。皆生于斥卤之地,彼人刮扫煎汁,经宿结成。 状如末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故《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滓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消,如冰如蜡,故俗称为盆消。 ……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是也。”上述均说明了芒硝是由朴硝加工精制而成的。朴硝是粗制品,与现今一致。《中国药典》历版仅收载芒硝一名。有人对芒硝的常量与微量成分进行了测试研究。 形态 芒硝单体呈短柱状;集合体呈针状、粒状、皮壳状。 无色或白色,有时常带浅黄等色。透明。玻璃样光泽。硬度1.5~2,密度1.48g/cm3。 产状 芒硝形成于含有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饱和溶液的盐湖中。当温度低于33℃时即从饱和溶液中结晶而出,如温度高于33℃时则形成无水芒硝。 产地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陕西,河北产量较大。。【生药】: 鉴别 纯品呈棱柱状或不规则块片状,颗粒状结晶,无色透明。 结晶体为单斜晶系,晶体短柱状,通常呈致密粒状集合体,具玻璃样光泽。质脆易碎,条痕白色。断口贝壳状,无臭,味苦,咸,露置空气中易失去全部水分,变为白色以无水芒硝粉末(风化硝)。本品极易溶于水,能溶于甘油,不溶于乙醇;大火焰中燃烧,焰显黄色。以无色、透明、呈结晶块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材料,拣去杂质。 另取定量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煮透,加入原药材共煮,至全部溶解,取出,过滤或澄清后倾出上层液,放冷至芒硝大部分析出,取出,干燥。每皮硝(原药材)100kg,用萝卜10kg。 现代研究认为可用皮硝100g,加水208ml,34℃水浴恒温,抽滤,母液在0℃结晶可得芒硝。 贮藏 密闭,在30℃以下保存,防风化。 。【化学】:主要含硫酸钠(Na2SO4·10H2O),常夹著氯化钠,硫酸钙、硫酸镁等杂质。失水风化的芒硝,呈白粉状,硫酸钠含率可超过44.1%。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36 【药理】: 本品内服后,芒硝中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存留肠内成为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引起泻下。 参考文献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84 【药性】: 性味 苦、咸,寒。 ❶ 《别录》:“辛,大寒。”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❶ 《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效 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主治 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大便燥结,停痰积聚,目赤障翳,乳痈,丹毒,痈肿。 ❶ 《别录》:“主时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 用法用量 内服:溶入汤剂,6~18g;或入丸、散。 外用:研细点眼或水化涂洗。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❶ 《本草经集注》:“石韦为使。畏麦句姜。 ” 治习惯性便秘一般不用芒硝、元明粉。”。【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大黄,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积食不下,腹痛痞满以及烦躁谵语,口干,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症。 ❷ 配大黄、甘遂,治热邪与水饮结聚,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者。 ❹ 配硼砂、冰片研极细末外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❻ 配马齿苋,水煎熏洗,治痔疮肿痛。 ❽ 配皮硝、大蒜外敷,治腹中痞块。 ❿ 配当归、红花、川芎,治妇女血瘀经闭。 ⑾配板蓝根、连翘、柴胡,治胆囊炎。 ⑿配黄芩、山栀、大黄,治发背,心神烦躁,大小便不通等症。 ⒀配巴豆、大黄、半夏,治小儿宿食,往来寒热,不欲食,消瘦。 ⒁配麻黄、麝香,治头风,偏头痛。 ⒂配朴硝,治肺气壅塞之喘急,水病,大热困闷。 方选和验方 ❶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备急千金要方》)治黄家腹满,小便不利而赤:大黄42g,芒硝、黄柏各56g,栀子7枚。 水煎3药去渣入芒硝服之。 ❷ 芒硝丸(《备急千金要方》)治胀满不通:芒硝,芍药各45g,黄芩52g,大黄、杏仁各6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20丸。 先煎诸药去渣,下芒硝,分3服。 前5药研末,后2药捣成膏,加蜜为丸,如胡豆大。百日儿服1丸,1岁儿服2丸。 ❻ 柴胡芒硝汤(《全生指迷方》)治但热不歇,日哺益甚,口中勃勃气出,耳无所闻,昼多昏睡,小便赤涩,大便不通:柴胡、黄芩、炙甘草、赤茯苓各45g,半夏30g。 研末,每服15g,加生姜5片,枣2枚,水煎去渣,冲芒硝3g服。 ❼ 雀目洗肝汤(《医宗金鉴》)治雀目内障:芒硝、大黄、白芍药、桔梗各3g,黄芩、防风各6g。为粗末,水煎服。 每用少许,含化咽津,如喉闭壅塞不能咽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药入喉中,频用,不拘时。 上为粗末,水煎,去渣,食后服。 3药盛入瓶内,盐泥封固,慢火煅成汁,候冷取出研为散,每服1.5g,纳咽中咽津,更吹入喉中尤佳。 ⑾马牙硝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喉痹疼痛,水浆不入:马牙硝、马勃、牛黄、大黄、炙甘草各0.3g。 研为散,每服3g,新汲水调下。 ⑿马牙硝散(《太平圣惠方》)治心黄,心神恍惚,口千烦闷:马牙硝、朱砂、龙齿、犀角、黄芩、炙甘草各30g。为细末,每服6g,生地黄汁调下。 ⒀安神丸(《小儿药证直诀》)治面面烦赤,身壮热,及心虚肝热,神思恍惚:马牙硝、茯苓、麦门冬、山药、寒水石、甘草各15g,朱砂30g,冰片0.3g。 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砂糖水送下。 ⒁救生散(《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治疮疹脓疱,恶候危困,陷下黑色猪血(阴干取末)30g,马牙硝30g,朱砂、硼砂、牛黄、冰片、麝香各3g。 研为散,2岁儿每服3g,新汲水调下。大便下恶物,疮疱转红色为度。不过再服,神验无比。 ⒂芒硝花椒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肛门裂:芒硝30g,花椒15g,加水2000ml,煎到1500ml,坐浴烫洗,每日1次,连用10次。 ⒃硝黄合剂(辽宁中医杂志 1987(5))治疗血栓性浅表静脉炎:芒硝、蒲公英各50g,独活、黄柏各30g。上药开水冲后熏洗,并用毛巾蘸湿后热敷局部,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药液凉时可加热)。 ⒄大蒜芒硝糊剂(河南中医 1987(5))治疗急性阑尾炎:生大蒜120g,芒硝60g,共捣为泥,一次量。先一层纱布,在纱布上均匀地涂一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再于凡士林层上加盖一层纱布,然后将大蒜芒硝糊剂涂在第二层纱布上,中间厚,四周薄。 最后于糊剂上再加盖一层纱布,将纱布四周包起来,防止大蒜芒硝糊剂外流,避免烧伤皮肤。敷药在阑尾炎急性发作时敷于右下腹。同时内服中药:生大黄粉15g(或生大黄后下15~30g),广木香12g,枳壳10g,败酱草20g,蒲公英30g,天花粉20g。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单方应用 ❶ 《肘后备急方》:“治关隔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芒硝90g,纸裹三四重,炭火烧之,令内200ml汤中尽服,当先饮汤200ml,已吐出,乃服之。” ” ⑾《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治癃闭:芒硝、冰片各等分,黑膏药适量。将前二味药共研为细末,撒于黑膏药上,然后将药贴于患者脐上,约1小时左右去药,每日1次,连续贴2~3日。”。【医药家论述】: ❶ 成无己:“《内经》,咸味下泄为阴。又云,咸以软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故张仲景大陷胸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用芒硝以软坚去实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也。 ” 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后言之,则前气后血,以肾言之,总主大小便难,溺涩秘结,俱为水少。《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 故用芒硝大黄,相须为使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