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臭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臭樟 【概况】: 异名 香樟、果东樟、红樟、青皮树、大黑叶樟、白樟(《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云南樟的枝叶、树皮及根。 原植物 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Wall.)Nees 形态 常绿乔木,高10~20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片状脱落,内皮红褐色,具芳香味,幼枝绿色,有棱角,枝粗牡,圆柱形,褐绿色。叶柄长1.5~3.5cm,粗壮,无毛;叶片厚革质,互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cm,宽4~6.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有时不对称,全缘,表面深绿色,具光泽,背面粉绿色;叶脉羽状,偶为离基3出脉,侧脉4~5对,脉腋在表面明显隆,在背面有腺窝,窝穴内有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腋生,长4~10cm;总梗长2~4cm;花被裂片6,宽卵圆形,近等大;能育雄蕊9,第1、2轮花药卵圆形,花药4室,内向,第3轮花药长圆形,药室外向,花丝近基部有1对具短柄的心形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子房卵圆形,无毛。 果实球形,直径约1cm,成熟时黑色;果托狭长倒锥形,红色。花期3~5月,果期7~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16页.图163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500~3000m的山坡、山谷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西藏。 尼泊尔、印度、缅甸至马来西亚也有。 。 【生药】: 采集 木材、树皮四季可采,果实在成熟后采集,晒干备用。 【化学】: 枝、叶、根均含挥发油。叶中挥发油的主成分有:α-蒎烯、莰烯、二戊烯、对-聚伞花素、桉叶素、芳樟醇、松油醇、樟脑、癸醛、柠檬醛、甲基庚烯酮、丁香酚、龙脑(Borneol)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1 【药性】: 性味 辛,温。 功效 祛风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感冒,中暑,支气管炎,食滞气胀,胃痛,腹泻胀痛,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 内服:全株,15~30g,水煎或泡酒服。 果实,6~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胃痛,风湿关节痛:臭樟全株15~30g;或用臭樟果实6~9g,水煎或浸酒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