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臭梧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臭梧桐 【名称出处】:汪连仕《采药书》 【概况】: 异名 海州常山(《本草图经》),臭芙蓉(《百草镜》),楸叶常山(《现代适用中草药》),矮桐子、岩桐子(《中国药用植物志》),追骨风(江苏)。 基源 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海州常山的嫩枝及叶。 原植物 海州常山C[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Cl.serotinum Carr.;Siphonanthus trichotomum Nakai;Cl.fargesii Dode),又名百日红(福建),臭牡丹(湖北)。 历史 《本草图经》最早以海州常山之名载附于蜀漆之下,云:“而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按上述应为本种。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茎直立,老枝灰绿色,具白色髓,幼枝略四方形,表面有褐色短柔毛。叶片对生,叶柄长2~8cm;叶片纸质,阔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5cm,宽3~12cm,基部宽楔形或楔形,全缘或有波状齿,顶端渐尖,幼时两面被白色短柔毛,老时表面无毛。聚伞花序伞房状,顶生或腋生,长6~18cm,通常二岐分枝,末次分枝有花3朵,花香;花序梗长3~6cm,被黄褐色柔毛或无毛;苞片叶状,椭圆形,早落;花萼初为白色,后呈紫红色,基部合生,具5棱,顶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长约2cm,顶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花丝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 核果近球形,径6~8mm,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绿色。花果期6~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01页.图515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或村边。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甘肃、陕西。 朝鲜、日本、菲律宾北部也有分布。。【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能耐寒。 宜在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壤土中栽植。用分株繁殖,在春季返青萌芽前或初冬休眠期,挖出老株,分割成若干株,按行株距66×33cm穴栽,穴深20~30cm,栽后覆土踩实,浇水。生长期中注意抚育管理。亦可于春、秋季进行种子点播繁殖。 采集 6~10月开花前后采收,割取花枝及叶,扎成束,晒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安徽。 鉴别 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棕褐色,具黄色点状皮孔,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广卵形至椭圆形,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黄绿色,具短柔毛,叶片多皱缩卷曲或破碎,叶柄密被短柔毛。 花多枯萎,黄棕色,有长梗,雄蕊突出花冠外。 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果实灰褐色,三棱状卵形,有皱缩纹理。 枝叶质脆易折断,小枝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髓中有淡黄色分隔。有特异臭气,味苦而涩。 以花枝干燥、带有绿色的叶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叶含海州常山甙[Clerodendrin,5,7,4′-三羟基黄酮-7-二葡萄糖醛酸(1-2)甙]、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酸甙(Acacetin-7-O-2-β-D-glucopyranuronosyl-β-D-glucopyranuronoside)[1]、臭梧桐酚酯甙(Kusaginin)(1)[2]、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生物碱[3]、海州常山苦素A(Clerodendrin A)及海州常山苦素B,此两成分具有昆虫拒食活性[4]。 附 果实尚含蓝色色素臭梧桐碱(Trichotomine)及臭梧桐碱G1(Trichotomine G1)[5,6]及8个臭梧酮色素的前体物质[7~10]。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904 [2] Bull Chem Soc Jpn l983;56(5):1573(CA 1983;99:50266f) [3] 药学学报 1963;10:480 [4] CA 1971;75:115966k [5] 药学杂志(日) 1967;87:1146 [6] CA 1989;111:112278a [7] Chemistry Lett 1982;(6):903(CA 1982;97:6279t) [8]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on and Hall,1989;1083,1044,499(T-00136,T-00312,H-00095) [9] Tetrahedron tell 1974;(12):1055 [10] Bull Chem Soc Jpn 1989;62:880 【药理】: 茎、叶煎剂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犬,每日ig10g/kg,给药wk2降压作用显著,继续给药降压更强,降压作用缓慢而持久[1,2]。 其降压作用方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及直接扩张血管、阻断神经节有关,并与某些内感受器有一定关系[4]。对小鼠有镇静和镇痛作用,臭梧桐煎剂给小鼠po或ip,可使动物轻度镇静,虽加大剂量亦不引起睡眠[5]。从臭梧桐中提取的生物碱,亦有降压和镇静作用,并有支气管扩张作用[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91 [2] 药学学报1960;8:88 [3] CA1976;85:25376v,177760d [4] 生理学报1962;25:272 [5] 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4):11 。【药性】: 性味 《现代实用中药》:“苦带甘。” 功效 祛风湿,降血压。 主治 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疥。 ❶ 《本草图经》:“治疟。”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浸酒或入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豨莶草,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❷ 配威灵仙,治风湿性关节疼痛。 ❻ 配威灵仙、五加皮,治风湿性关节疼痛。 ❽ 配豨莶草、桑枝,治风湿痹痛。 方选和验方 ❶ 豨桐丸(《养生经验合集》)治男妇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晒干,磨末子)500g,豨莶草(炒、磨末)240g。 上2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12g。 忌食猪肝、羊血等物。或单用臭梧桐60g,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10剂,或煎汤洗手足亦可。 ❷ 《纲目拾遗》:“治一切内外痔:臭梧桐叶7片,瓦松7枝,皮硝9g。煎汤熏洗。 ” ” 口苦加龙胆草9g,失眠加夜交藤30g,合欢花15g。 ” 滤去药渣。加黄丹500g,加温使沸腾,不断搅拌半小时。药液由棕黄色变为黑色,至滴水成珠即可。 倾入冷水中冷却凝固。 取出凝固体加微温熔化涂于纸上(如硬币厚,直径约5cm),每张重9g。同时将膏药贴于膻中穴、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单侧)。 每5日1换,两侧定喘穴轮流贴药。10天为1疗程,连续两个疗程。 ”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拾遗》:“治半肢风:臭梧桐叶并梗,晒燥磨末,共1kg。用白蜜500g为丸。早滚水下,晚酒下,每服9g。” 用法: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将此叶卷塞于患者之鼻孔(左右均可,只塞一侧)。待过6小时后去掉。 ” 7天为1疗程,总剂量约在200片左右。小儿剂量酌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