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黄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胡黄连 中药名。 出《唐本草》。别名:胡连,割孤露泽。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或西藏胡黄连的根茎。 ❶ 胡黄连Picrorrhiza kurrooa Royle ex Benth.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茎圆柱形,稍带木质。叶近于根生;稍带革质,叶片匙形,长5~10厘米,先端尖,基部狭窄成有翅的具鞘叶柄,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长5~10厘米,下有少数苞片或缺如;萼片5,披针形,长约5毫米,有缘毛、花冠较花萼短,先端有几相等的5裂片,卵形,多缘毛,内具疏柔毛;雄蕊4,花丝细长,从花冠伸出很远,无毛;子房2室,花柱细长,柱头单一。 蒴果长卵形,侧面略有槽,主要室间开裂;种子长圆形,长1毫米。生于高山草地。分布西玛拉雅山区。 蒴果卵圆形,长9~12毫米,侧面有深槽,主要室背开裂;种子多数,扁椭圆形至矩圆形。生于高寒地区的岩石上及石堆中,或浅土层的向阳处。 分布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杂质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胡黄连: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多不分歧,市售品多为长约2~4~9厘米的小段,直径3~8毫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其纵皱及横环纹;栓皮有时剥落,露出褐色的皮部;顶端有残留叶迹,密集呈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而残留半环状的节痕;根痕圆点状,近节处较多。 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黄白色,木部维管束4~7个,排列成环状,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气微,味极苦而持久。 以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味苦者为佳。 都为进口,产印度。西藏胡黄连:同上种相似,产西藏。味苦,性寒。 入肝、胃、大肠经。清热凉血,燥湿,消疳积,杀虫,利胆。 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本草正》:“治吐血、衄血。”内服:煎汤,1.5~4.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脾胃虚弱者慎服。 ❶ 治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胡黄连15克,灵脂30克。 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米饮服,每服10~20丸(全幼心鉴》)。 ❷ 治热痢腹痛:胡黄连末,饭丸梧子大。每米汤下30丸(《鲜于枢钩玄》)。 每服用生姜2片,乌梅1个,童子便3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下10丸,临卧再服(《本草图经》)。 ❼ 治杨梅疮毒:胡黄连、猪胰同煮服(《本草求原》)。本品含苦味甙、香草酸、D-甘露醇、三棕榈酸甘油脂,植物甾醇、类倍半萜的挥发油、胡黄连甙。近认为苦味甙有三种成分:桂皮酰梓醇甙、香草酰梓醇甙及胡黄连甙。 另含胡黄连精、胡黄连灵、醋酸盐泻酸、树脂、罗布麻宁等。西藏胡黄连其化学成份为环烯醚萜甙,游离有机酸为番英酸桂皮酸、阿魏酸。药理作用❶ 抗菌作用:水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40对奥杜盎氏小孢子菌,量形奴长氏菌,1∶20对堇色毛菌及红色表皮癣菌等12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所含桂皮酸与苯甲酸相似,有抗细菌及霉菌作用,可作防腐剂。 ❷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所含阿魏酸的钠盐,能增加家兔离体心脏灌流量37.9%,且对家兔主动脉有弱的舒张作用,并能有效地对抗肾上腺素对动脉的收缩作用,平均抑制率为88.3%。据推断可能为具有阻断α受体的作用,阿魏酸钠对重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❹ 本品可用于急性苯中毒的治疗,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所含桂皮酸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生长调节剂。本品有抗白血病作用。胡黄连石油醚提取物分得的罗布麻宁,对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蛙心有抑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