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胡适 现代学者。 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08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9月赴美,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提倡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1922年鼓吹“好人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发起所谓“自觉救国会”,反对对日作战和对日绝交。1932年创立《独立评论》,支持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鼓吹买办文化,兜售西方改良主义。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时,公然为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卖国行径辩护,咒骂领导学生运动的共产党员。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胡写了《张学良的叛国》一文,攻击张、杨的爱国行动。 1938年10月,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一方面配合陈光甫,向美乞求借款;另一方面从事反共宣传。1942年8月,免去驻美大使职务,改任行政院最高顾问。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到南京参加伪国大,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加了伪宪法的起草工作。 12月,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胡赶回北大,压制学生运动。 1949年4月去美国。 经常发表反共演讲,呼吁美国政府不要承认新中国。1958年4月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病死。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和《胡适文选》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