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胡调
曲艺曲种。又名“平调”。相传形成于明代,由浙江绍兴平姓和胡姓两文人所创。流行于绍兴及杭、嘉、湖一带。清初已盛行。流传至北京后,被称为“南词”。乾隆时人蒋士铨《京师乐府·唱南词》有“三弦掩抑平胡调,光唱摊头与提要”语,反映了当时的演唱情况。一般认为是弹词的一支,但其演出形式明显受滩簧或戏曲清唱的影响。演出者多为三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除少量第三人称的叙表外,主要为分生、旦、净、丑的代言体。另两人以扬琴、二胡伴奏,加上三弦,称为“三品”;如增加琵琶、双清,则称“五品”;再增加洞箫、笙,称“七品”。脚色兼用京白、苏白、杭白,唱词以七言韵文为主。今流传的脚本多为抄本,有《倭袍》、《玉蜻蜓》、《白蛇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