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羚羊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羚羊角 【概况】: 基源 为牛科高鼻羚羊属动物高鼻羚羊的角。 原动物 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又名赛加羚羊(《中国动物药》)。 历史 羚羊原名麕羊,《本经》列为中品。 《纲目》列于卷五十一兽部。 据赵肯堂对《纲目》有蹄类的考证意见,认为《纲目》所记的羚羊包括青羊、悬羊和鬣羚等几种。但现今市售羚羊角为高鼻羚羊的角。 形态 体型中等。身长100~140cm。肩高雄兽为70~80cm,雌兽为63~74cm。头大。 鼻吻膨大,鼻孔亦大,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额前部分较隆突。眼大、耳短、四肢细小、蹄低而长。 尾细短,下垂。夏毛短而密,紧贴皮肤,全身呈棕黄色或栗色,脸面部较浅,背脊中央有狭长的一条,呈肉桂色。腹、胸、四肢内侧和臀部为黄白色。冬毛粗长而厚,色较浅,为沙黄色或淡灰黄色,胸腹及四肢内侧几呈白色。 尾下肛门和腹股沟周围无毛,整年裸露。雄兽具角,雌兽无角。 角长于眼眶之上,向后微倾。(图见《中国动物药》.500页.图485) 生境与分布 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 分布于新疆西北部。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 药材产于新疆。 鉴别 性状 角长圆锥形,略弓形弯曲,长15~33cm,基部直径约3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 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为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半透明状,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 显微 角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旱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状,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基部波浪状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 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梭形,3~5层。 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著近等径性多边形、长菱形或窄长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无色透明,其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骨塞,用温水浸润,镑成薄片,晾干。 或除去骨塞后,锉碎,研成细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微量元素(ppm)Na2300,K450,Rb0.37,Mg215,Ca1080,Al25,Sc0.0061,Cr0.28,Mn0.86,Fe48,Co0.021,Cu1.3,Zn148,Se0.77,Hg1.1,Cl1160,Br43[1]。 另据报道对藏羚羊角和羚羊角的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为(μg/mg)赖氨酸2.4169和1.1905,组氨酸0.4543和0.1176,精氨酸5.6039和2.4203,酪氨酸7.0017和7.7698,天门冬氨酸16.1269和9.6219,苏氨酸3.6117和4.2345,丝氨酸8.9216和7.5292,谷氨酸16.3656和15.0507,蛋氨酸4.0870和4.7931,甘氨酸7.5020和6.3168,丙氨酸7.8064和8.0315,胱氨酸2.0201和1.0955,缬氨酸4.2345和4.3974,异亮氨酸,1.2563和2.1532,亮氨酸10.4567和14.4574,苯丙氨酸13.1490和10.8240等,总氨基酸:113.8067和101.1796[2]。总磷脂含量0.12%。此外尚含有脑磷脂、卵磷脂、甾醇、糖类、氨基酸、游离卵磷脂、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N-溶离脑磷脂、N-乙酰脑磷脂[3]及磷酸钙、角蛋白和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4]。 参考文献 [1] 药物分析杂志 1984;(6)∶342 [2] 中成药 1989;(12)∶32 [3] 中药通报 1982;(6)∶27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56 。【药理】:❶ 镇静及镇惊作用 羚羊角水煎剂10g/kgip或iv可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1]。 以水解醇沉法制备的羚羊角注射液(1∶100),小鼠ip 8ml/kg有延长硫喷妥钠睡眠时间的作用[2]。但在镇惊试验中发现羚羊角水煎剂10g/kgip对尼可刹米引起的小鼠抽搐反应无明显作用,且有一定程度地增加苯甲酸钠咖啡因所致的惊厥率[1]。 毒性 小鼠分别ip羚羊角水煎液30g/kg和醇提液120mg/kg,观察120小时,未出现毒性反应或死亡[3]。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研究 1981;(4)∶36 [2] 中草药通讯 1977;(1)∶17 [3] 天津中医 1987;(6)∶26 。【药性】: 性味 咸,寒。 ❶ 《本经》:“味咸,寒。” 归经 入肝、心经。 ❶ 《本草蒙筌》:“走肝经。” 功效 平肝息风,清热镇惊,解毒消肿。 主治 热病神昏谵语,惊痫抽搐,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痈疮肿毒。 ❶ 《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1~1.5g;煎汤1.5~3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石决明,治肝火上亢,眩晕头痛,目赤羞明。 ❷ 配三七,治肺经血热,咯血吐血,支气管扩张咯血。 ❹ 配生地、元参、生石膏、菖蒲,治温病所致的高热神昏、谵语发狂。 ❻ 配菊花、白蒺藜、黄芩、蔓荆子,治头痛头晕,目眩眼花、胁部胀痛。 方选和验方 ❶ 羚羊角汤(《圣济总录》)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30g,独活60g,乌头(炮裂,去皮)、防风各1g。 切为粗末,每服10~20g,水煎分2次服。 同为末,每服9g,水煎服。 捣为末,每服3g,水煎去滓,量小儿大小,分减服之。 ❺ 羚羊角散(《太平圣惠方》)治眼生翳膜:羚羊角屑、泽泻、菟丝子(酒浸3日,晒干,捣为末)、玉竹各15g,甘菊花30g。同捣为末,每服9g,水煎服,不拘时间。 温开水或鲜芦根煎水送下。 每次服1丸,日服3次,食前白开水送下。 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赤金为衣,装蜡皮内,五丸装一个。每服半丸至1丸(1岁),2~3丸(2岁)或服5丸(3岁以上)。 ⑾犀羚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头痛牙痛,口舌生疮,暴发火眼,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大便秘结:犀角、羚羊角各2g,川黄连、黄芩、大黄、元参、生地、甘草各30g,栀子、黄柏各60g,龙胆草、冰片各15g,川芎、玄明粉各24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蜡皮封固。 每服1丸,白开水送下。” ⑿《实用中药手册》:“治子癎发热,抽搐不安:羚羊角(研粉,冲服)2g,茯神、苦杏仁、薏苡仁、防风、独活、酸枣仁各6g,甘草、木香各3g。水煎服。 ” ⒀《中医药物贴脐疗法》:“治小儿痫证:羚羊角粉、犀角各15g,陈胆星20g,生龙齿10g,白芥子7g,辰砂2g。共研为细末,取米汤调成丸,如梧桐子大。填入1枚于脐孔内,外以纱布盖上,再以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 ” ⒁《癌的扶正培本治疗》:“治白血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昏迷,抽搐、呕吐:羚羊角粉、人工牛黄各2g,石决明、天麻、白僵蚕、钩藤、琥珀、龙齿各15g,明矾、橘络、黄连各9g。水煎服。 ” ⒂新中医 1982;(5):“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羚羊角(研粉)0.3g,象贝母2g,前胡、杏仁各5g,桑叶、黄芩、桔梗各6g,芦根、瓜蒌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 ” ⒃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6):“治小儿百日咳:羚羊角粉0.3g,大黄、贝母各3g,桑叶、黄芩、前胡、桔梗、百部、芦根各9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年岁较大儿童可1次顿服。 ” ⒄定痫散(黑龙江中医药 1991;(1))治痫症:羚羊角10g,大黄(酒蒸)、全虫、姜虫、胆星、石决明、朱砂、琥珀各15g,二丑30g,海螺50g。共研为细末,每服10g,白开水送服,每日服2次。 ⒅黑龙江中医药 1991;(2):“治癫证:羚羊角粉3g(吞服)、朱茯神、龙齿、灵磁石各20g,枳实、竹茹、陈皮、远志、菖蒲、天竺黄、制半夏各10g。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 ⒆吉林中医药 1991;(1):“治妇人梦交盗汗,心神恍惚,四肢乏力,饮食少进:琥珀(研粉另吞服)、羚角角粉(另吞)、人参、茯苓、白术、当归身、酸枣仁、陈皮、甘草、龙眼肉。剂量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⒇新医散(吉林中医药 1991;(4))治小儿肺炎:羚羊角粉、天竺黄、牛黄、白芷,硼砂、黄连、朱砂、雄黄各4g,天麻、橘红、胆星、枳壳、琥珀、玄参各10g,冰片2g。 同研为细末,装包,每包重2g。小于6个月每服1/6包,6个月~1岁1/4包,2~5岁1/2包,5岁以上每次服1包,每日服3次,开水冲服。 。【医药家论述】:❶ 李时珍《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窃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羊角能安之。 血者骨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羊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角能降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