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诃子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诃子(《中国药典》)。 基源 为使君子科榄仁树属植物微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原植物 微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Kurz) Clarke(T.tomentella Kurz) 历史 参见“诃子”条。 形态 乔木。树皮灰黑色至灰色,幼枝被铜色平伏长柔毛。 叶互生或近对生,叶片卵形或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幼叶被铜色平伏长柔毛。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有时又组成圆锥花序。花多数,两性,苞片长过于花,花萼杯状,5齿裂,长约1mm,无毛,花瓣缺,雄蕊10枚,子房圆柱形,花柱粗长,锥尖,胚珠2,长椭圆形。核果卵形,坚硬,长不足2.5cm,通常有5条钝棱。花期5月,果期7~9月。 生境与分布 分布于云南西部。 缅甸也有。 。【生药】: 采集 冬、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果实,置沸水中烫5分钟,取出,晒干或烘干。药材主产于云南。 【药性】: 性味 苦、涩,温。 功效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气。 主治 久泻,久痢,脱肛,久咳失音,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临床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绒毛诃子在云南作诃子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