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红管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红管药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 野白菊花(《植物名实图考》),山白菊、白升麻、小雪花(《贵州民间药物》),三脉叶马兰、白花千里光、白马兰(《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 为菊科紫菀属植物三脉紫菀的全草及根。紫菀属全世界250~1000种,中国近百种。 原植物 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 历史 红管药为较常用草药。 早期本草著作未见记载。 《植物名实图考》称野白菊花:“处处平野有之,绿茎圆细,叶如凤仙、刘寄奴,不对生。梢端开花,宛如野菊,白瓣黄心,大如五铢钱。 ”所述与本品基本相符。《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40~100cm,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下部叶花时枯落,叶片宽卵圆形,基部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宽1~5cm,中部以下急狭成楔形,具长柄,顶端渐尖,边缘有3~7对浅或深锯齿;上部叶渐小,有浅齿或全缘,叶纸质,有离基3脉,侧脉3~4对,网脉明显。头状花序排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舌状花约10余朵,舌片线状长圆形,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冠毛浅红褐色或污白色。 花果期7~12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4卷.165页.图版45.1-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3350m的林下,林缘灌丛及山谷湿地。中国大部份地区都有分布。喜马拉雅山南部、朝鲜、日本及亚洲东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茎叶茂盛,花开放时采收全株,除去杂质及泥土,晒干或鲜用。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西、贵州等地。 鉴别 全株长30~180cm。 根茎横生,有多数黄色须根。茎圆柱形,直径1~4mm,基部光滑或略有毛,有时稍带淡褐色,下部茎呈暗紫色,上部茎多分枝,暗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中央有髓,黄白色。单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12cm,宽2~5cm,灰绿色,边缘具疏锯齿,具明显的离基3出脉,表面粗糙,背面网脉显著。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状或圆锥状,舌状花白色、青紫色或淡红色,管状花黄色。 瘦果椭圆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气微香,味稍苦。 以叶多,带花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 全草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山柰酚、槲皮素、槲皮素鼠李糖甙、槲皮素葡萄糖甙、山柰酚鼠李糖葡萄糖甙;另含少量“红管素”,为淡黄色固体,具抑菌作用。 根含三萜皂甙0.48%、甾体皂甙1%。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4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94 【药理】: ❶ 祛痰作用 用小白鼠酚红法,分别以本品中含的槲皮素按0.4g/kg体重ig和ip、山柰酚以0.3g/kg ig,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1]。 用大白鼠毛细管排痰量法,按0.05g/kg体重ig给药,同样表明槲皮素和山柰酚有较好祛痰作用[1]。 用豚鼠喷雾致喘法平喘实验,槲皮素、山柰酚各以0.5g/kg ip,均显示有平喘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著差异[1]。 说明本品具有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2]。 参考文献 [1] 新医药学杂志 1975;(11):38 [2]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38。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❶ 《植物名实图考》:“凉。” 功效 止咳化痰,清热解毒。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毒蛇咬伤,外伤出血。 ❶ 《植物名实图考》:“煎洗无名肿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或捣汁饮。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感冒发热:山白菊根、一枝黄花各9g。煎水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