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苏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苏叶 中药名。 见《药性论》。别名:苏叶。 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Mazz.和尖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的叶。皱紫苏,一年生草本,具特异芳香。茎直立,高30~100厘米,紫色或绿紫色,圆角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关节的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5~7.5厘米,有紫色或白色节毛;叶片皱,卵形或圆卵形,长4~12厘米,宽2.5~10厘米,先端突尖或长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面紫色;两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细油点。 总状花序稍偏侧,顶生及腋生;苞卵形,全缘;花萼钟形,外面下部密生柔毛,先端唇形,上唇3裂,下唇2裂;花冠管状,先端2唇形,紫色,上唇2裂,裂片方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二侧裂片近圆形,中裂片横椭圆形;雄蕊4,2强,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4裂,花柱出自子房基部,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卵形,含1种子。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几遍全国。尖紫苏,又名:野生紫苏。 形态与上种相似。全体被疏柔毛。叶长卵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具粗圆齿,两面均平坦,不皱,紫色而被毛。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 小坚果褐色至淡黄色。在9月上旬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置通风处阴干,然后将叶子采下。 干燥完整的叶呈卵形或圆卵形,多数皱缩卷曲,或已破碎,两面均棕紫色,或上面灰绿色,下面棕紫色,两面均有稀毛;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近圆形,有柄。质薄而脆。 切碎品多混有细小茎枝。茎四方形,有槽,外皮黄紫色,有时剥落,木质部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 气芳香,味微辛,以叶大、色紫、不碎、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广西、广东、山西、山东、浙江、四川等地。 味辛,性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 并能解鱼蟹毒。《本草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名医别录》:“主下气,除寒中。”内服:煎汤,6~9克。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上2味,粗捣,筛,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含紫苏醛、左旋柠檬烯及α-蒎烯。还含精氨酸、枯酸等。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等。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 紫苏叶煎剂及浸剂有微弱的解热作用。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紫苏油给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