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 中共党员。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等。 原名:郭开贞(一说为学名) 幼名:八儿、文豹 号:尚武 别号:石沱、石沱生、戎马书生、竹君主人、汾易主人、定甫、沱生、爱牟、郭爱牟、鼎、鼎堂 笔名:王假维、石沱、石沱生、龙子、同人、羊易之、江耦、安娜、麦克昂、坎人、杜荃、杜衎、杜顽庶、杜衍、李季、克拉克、谷人、阿和乃古登志、易坎人、沱生、笔花居士、高汝鸿、郭鼎堂、蒙碄、蒙碄生、蒙碄外史、鼎堂、黎明健、于硕、(与于力群合用) 化名:吴诚、杨伯勉、林守仁、高浩然 别名:白圭、佐藤贞吉、佐藤和夫、沫、高鸣、藤子丈夫、R.L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 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常用名鼎堂,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1923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期间,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诗集《女神》,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同年与郁达夫等建立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回国,投身文艺运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主张。1926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参加南昌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流亡日本,支持国内革命文化运动,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为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抗战爆发后回国,在国民党统治区团结和组织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国共合作的抗战初期,曾任国民党中央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胜利后,与蒋介石的反动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在党的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历任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病逝。他学识渊博,著述甚多,建国后出版的主要有《沫若诗词选》、《蔡文姬》、《武则天》、《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李白与杜甫》、《沫若文集》等,并主编了《中国通史》、《甲骨文合集》等专集。郭沫若抗战中的郭沫若 我的结婚 怀念郭沫若 沫若研究 | 丁 三 郭沫若 | 铅印本1册123页 (香港)强华书局再版61页 (香港)三联书店编辑出版 齐鲁学刊编辑部编印 | 我的幼年 | 郭沫若 | 上海光华书店1929年版267页,上海全球 书店1947年版226页 | 反正前后 | 郭沫若 | 上海现代书店1929年8月版211页,重庆 作家书屋1943年版228页 | 郭沫若论 | 黄人影 | 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9月版210页,大光 书局1936年1月4版210页 | 创造十年 | 郭沫若 | 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版272页,重庆作家 书屋1943年版209页 | 郭沬若评传 | 李 霖 | 上海现代书店1932年版320页,上海开明 书店1936年版320页 | 胡適与郭沫若 童年时代 | 谭 天 郭沫若 | 书报论衡社1933年印行 上海合众书店1936年版228页,重庆作家 书屋1942年版226页 |
我的丈夫郭沫若 郭沫若传 | (日)佐藤富子 杨殷夫 | 广州民力书局1938年版32页 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11月版227页,上 海民众出版社1938年版227页 | 创造十年续编 郭沫若归国秘记 我的童年 我们的读书生活 郭沫若批判 郭沫若著译系年 沫若自传(1—4)——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 春秋 洪波曲 | 郭沫若 殷 尘 郭沫若 郭沫若等 史 剑 苏 川 倪 波 郭沫若 | 上海北新书局1938年版204页 言行出版社1945年9月版173页 上海海燕书店1947年版402页 上海神州国光社1947年版226页 (香港)亚洲出版社1954年版249页 吉林师大学报编印1978年12月版81页 (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3月版 1877页 | 呼唤春天的诗人——悼郭沫若 |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222页 | 悼念郭老 | 新华月报资料室编 辑 | 三联书店1979年5月版519页 | 自传 | 四川大学中文系郭 沫若选集编选组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 | 郭沫若研究专刊 | 四川大学学报编辑 部、四川大学郭 沫若研究室编辑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238页 | 郭沫若研究资料 | | 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图书馆资料 组编印1979年版507页 | 郭沫若评传 | 卜庆华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244页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郭沫若评介目录 | |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印1980年4月版 106页 | 郭沫若和他早期的诗 | 俞 楠等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务处1980年4月版 174页 | 郭沫若著译书目 郭老与儿童文学 郭沫若的文学道路 | 上海图书馆编 邓中桢 匡寿祥 黄侯兴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8月版182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242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307页 1983年9月第2版(修订本)374页 | 郭沫若传略(征求意见稿) 郭沫若年谱(上下册) | 蔡宗隽 龚济民 方仁念 | 1982年5月打印本181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上册612 页、下册676页 | 郭沫若 郭沫若的少年时代 郭沫若在重庆 郭沫若年谱(上下册) | 陈明华 雷风行 曾健戎 王继权 童炜钢编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144页 北京出版社1982年10月版98页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571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上册612 页、下册527页 | 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 郭沫若传略 郭沫若青年时代评传 郭沫若研究 | 谷辅林 陈永志 李保钧 中国郭沫若研究学 会《郭沫若研究》 编辑部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35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版224页 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版247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8月版306页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郭沫若专集(上、 下) |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1647页 | 郭沫若研究丛刊第1辑 | 乐山师专郭沫若研 究室 |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348页 | 郭沬若文艺思想论稿 炼狱式的爱国主义者的战斗一生——郭沫若爱 国主义思想论集 | 黄侯兴 中国郭沫若研究学 会《郭沫若研究》 编辑部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440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446页 |
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 谭洛非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9月版 387页 | 郭沫若自叙 郭沬若生平事略 郭沬若研究札记 魂系中华——郭沫若流亡归来 郭沬若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郭沫若研究资料 (上、中、下) | 阎焕东编纂 蔡宗隽 卜庆华 吴民民 吴基民 黄侯兴 王训昭等 |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386页 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131页 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357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131页 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190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2001 页 | 脱离蒋介石以后 郭沫若先生的革命性 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 郭沫若 艾 云 周 扬 | 武汉中央日报1927年5月7日—23日 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5日 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6日,解放日报 1941年11月16日,周扬文集第1卷 350页 | 一个暴风雨时代的诗人 | 绿川英子撰 赵 琳译 | 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6日 | 我对于郭沫若先生的认识 我所认识的郭沫若 革命的浪漫诗人 邓小平副主席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 | 李初梨 李初梨 欧阳山 | 解放日报1941年11月18日 新华日报1941年11月23日 新华日报1941年11月27日 人民日报1978年6月19日,新华月报 1978年6期 | 郭老对中国考古学的卓越贡献 郭沬若同志和抗敌演剧队 怀念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 郭老活在我们的心里 | 夏 鼐 吕 复 于 伶 曹 禺 | 光明日报1978年6月19日 解放日报1978年6月20日 文汇报1978年6月20日 光明日报1978年6月20日,新华月报 1978年6期,文苑掇英第14页 | 德业难忘 夏夜星空 | 吴仲超 杜 宣 | 光明日报1978年6月20日 解放日报1978年6月22日,中国新文学 大系(1976—1982)散文集第2辑第147 页,往事与哀思第21页 | 郭老对于甲骨学的重大贡献 回忆与悼念 怀郭沫若同志 深切怀念郭老 郭老和孩子剧团 碧血梅花赋 红旗烈士风——缅怀郭老 | 胡厚宣 沙 汀 曹靖华 王应睐等 陈 模执笔 | 光明日报1978年6月26日 光明日报1978年6月26日 光明日报1978年6月28日 光明日报1978年6月28日 人民日报1978年6月29日 解放日报1978年6月30日 | 太岱巍然天下仰 文星没矣宇中悲——怀念郭 沫若同志 | 夏 鼐 | 人民日报1978年6月30日,新华月报 1978年6期 | 郭老从未扮演屈原 郭老热心文字改革的二三事 | 金 山 郑林曦 | 人民日报1978年7月9日 光明日报1978年7月15日,文字改革通 讯1978年6期 | 斗士城坚共抗流——鲁迅与郭沫若交往的二三 事 | 聂建新 | 长江日报1978年10月23日 | 同志的情谊——毛泽东同志和郭沫若同志在武 昌的会别 | 皮明庥 | 长江日报1979年6月6日 | 领导、战友、知音——怀念周恩来与郭沫若同志 郭老治史的创新精神 郭沫若少年时代的对联 郭老和我们船员在一起的时候 郭沫若少年时代作对联趣闻 大革命时期郭沫若同志在广东 秋日谈往(回忆同郭沫若、田汉青年时期的友 谊) | 张 颖 黄 烈 雷风行 俞威声 雷风行 林飞鸾 梅 海 宗白华口述 | 光明日报1980年1月27日 人民日报1980年5月26日 北京日报1980年6月8日 长江日报1980年6月13日 长江日报1980年6月23日 羊城晚报1980年9月9日 北京日报1980年10月19日 |
诗情与友谊——记郭老与老舍的交往片断 | | 解放日报1982年3月3日 | 渊深默默走惊雷——记郭沫若同志三十年代书 赠增田涉墨宝 | 刘德有 | 人民日报1982年5月30日 | 郭老与长江 郭沫若与沈尹默 郭沫若的辛词联 郭沫若和郁达夫 郭沫若同志——纪念郭老九十诞辰 回忆同郭老在抗战中相处的日子一纪念郭沫 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 吕红文 楼鉴明 陈福康 方延明 胡玉平 白 杨 钖 金 | 长江日报1982年6月20日 解放日报1982年7月11日 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日 北京日报1982年11月9日 文汇报1982年11月14日 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6日 | 东海频数一苇航——内山嘉吉谈郭沫若与内山 书店 | 姜殿铭 | 光明日报1982年11月16日 | 忆我尊敬的长者——郭老 郭沫若与张元济的交往 诗人独自有千秋 郭老的笔名 | 钱三强 陈梦熊 应国靖 | 光明日报1982年11月17日 文汇报1982年11月17日 解放日报1982年11月18日 工人日报1982年11月21日 | 回忆郭老在日本的几件事 郭沫若与中国考古学 郭老与《十批判书》 | 李任夫 许顺湛 石西民 | 长江日报1982年11月21日 河南日报1982年11月21日 人民日报1982年12月10日,新华文摘 1983年2期 | 郭沫若与哲学 | 刘大年 | 人民日报1983年6月13日,新华文摘 1983年8期 | 郭沫若与《学灯》 郭沫若在史学上的贡献 | 乐 齐 黄 烈 | 光明日报1983年8月27日 人民日报1983年8月29日,新华月报 1983年10期 | 忆郭老题诗 郭沫若手书甲骨文 郭沫若第一次到天津 郭沫若与《狮子吼》 郭沫若的“旅行治学” 郭老寿高饮食有道 | 方学武 朱美英 徐稷香 谢发宝 唐特凡 张鸿才 | 解放日报1984年2月23日 人民日报1984年3月3日 天津日报1984年6月11日 广西日报1984年12月9日 宁夏日报1985年2月8日 光明日报1985年6月23日 | 民主 科学 创新——郭沫若在重庆 郭沫若、卢子英轶事 现代中国作家录(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 钧、郑振铎、张资平) | 侯外庐 李萱华等 凌 梅 | 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 四川日报1985年12月11日 读书月刊1930年1卷1、2期 | 郭沫若在日本 郭沫若与鲁迅 郭沫若鲁迅与中国新文学 | 崔万秋 鲁 人 荆有麟 (苏)彼得洛夫著 苏凡译 | 新时代月刊1933年4卷3期 中苏文化1941年9卷2、3期 中苏文化1941年9卷2、3期 | 郭沫若先生五十年简谱 郭沫若与其人生哲学 | 陈骥彤 | 中苏文化1941年9卷2、3期 国民杂志1941年1卷3期 | 郭沫若先生画像 我的学生时代 五十年简谱 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献给沬若先生 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年纪念:震聋发聩 的雷霆 | 余所亚 郭沫若 郭沫若 冶 秋 老 舍 蓬 子 冯乃超 | 文艺生活1941年1卷3期 野草1942年4卷3期 抗战文艺1942年7卷6期 抗战文艺1942年7卷6期 抗战文艺1942年7卷6期 抗战文艺1942年7卷6期 抗战文艺1942年7卷6期 | 郭沫若先生与中国古代研究 郭沫若先生访问记 郭沫若 | 尹 达 力 扬 | 群众1945年10卷7、8期 文联1946年1卷4期 读书月报1957年6月 | 郭沬若文艺思想发展的道路 | 杜毅伯 | 人文杂志1958年2期 |
对郭沫若前期思想发展的一些理解 林语堂与郭沫若一场论战 郭沫若小传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 | 宋耀宗 秦 明 李立明 | 哈尔滨师院学报1964年1期 *艺文志1966年10期 *时代批评1971年32卷5期 黑龙江大学学报1978年1期 | 郭沫若同志在重庆 论郭沫若早期思想、诗歌和泛神论的关系 郭沫若(1892—1978) | 苏光文 王大敏 关国煊 | 西南师院学报1978年2期 四川大学学报1978年3期 *传记文学1978年第33卷3期,*民国人 物小传第3册 | 试论郭沫若早期的思想和诗作 郭沫若——现代第一诗人 郭沫若——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二) 郭沫若学生时代年谱(1892—1923) 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上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同志对中国考古学的卓越贡献——悼念 郭沫若同志(1892—1978) | 吴景和 冯健男 林 非 李保均 胡厚宣 夏 鼐 | 延边大学学报1978年3期 河北师大学报1978年3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3期 四川大学学报1978年4期 考古学报1978年4期 考古1978年4期 | 忆郭老 试论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以郭老 致容庚先生的信谈起 | 石凌鹤 曾宪通 陈炜湛 | 江西文艺1978年4期 学术研究1978年4期 | 郭沫若是鲁迅的战友 郭沫若与鲁迅的革命友谊 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 郭老与拉丁化新文字 回忆郭老二题 试论郭沫若小说的创作 郭沫若同志关于文字改革有哪些著作? | 吕洪年 吴泰昌 侯 枫 杨芝明 魏绍昌 张 杰 | 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4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4—5期 广西文艺1978年6期 文字改革通讯1978年6期 破与立1978年6期 破与立1978年6期 文字改革通讯1978年6期 | 中国近代革命历史风云的画卷——试论郭沫若 的传记文学 | 张毓茂 | 辽宁大学学报1978年6期 | 郭老给予我们的教育 郭老和东风剧团 | 曹 禺 河北省邯郸地区东 风剧团 | 人民戏剧1978年7期 人民戏剧1978年8期 | 德业巍巍典范长存——回忆郭老在文物考古战 线的事迹 | 本刊编辑部 | 文物1978年9期 | 郭老——我国新诗的伟大奠基者 我对郭老的点滴回忆 郭沫若著译系年 音容宛在遗教犹存——回忆郭老与北图二三事 郭沫若前期思想发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郭沫若笔名考释 鲁迅与郭沫若 回忆郭老对我省图书馆事业的关怀 郭沫若与外国文学 | 杜元明 周钦岳 苏川倪波 戚志芳 陈永志 卢正言 龚济民 王敬业 夏定冠 | 河北文艺1978年9期 四川文艺1978年10期 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增刊 图书馆学通讯1979年1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1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1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1期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79年1期 新疆大学学报1979年1、2期,新华月报 1979年9期 | 郭沫若评传(1—5) | 卜庆华 | 湖南师院学报1979年1—4期,1980年1 期 | 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新探 论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思想和作品 郭老攻读《资本论》 郭老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纪念郭沫若同志 逝世一周年 | 顾 炯 李保均 陈福康 尹 达 | 南京师院学报1979年2期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2期 书林1979年2期 中国史研究1979年2期 | 论郭沫若辛亥革命至“五四”前的思想和创作 望将冥福裕后昆——郭沫若和日本出版界友人 田中庆太郎、岩波茂雄 | 李保均 吕元明 | 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2期 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3期 | 郭沫若小说创作初探 | 邹水旺 | 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4期 |
郭老与“中华学艺社” 郭沫若的革命浪漫主义及其发展举隅 郭沫若的一个“秘密” 郭老的《祭父文》(摘要) 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 郭沫若早年家书 | 邓牛顿 马韵玖 姜 铮 王大敏 彭 放 黄高彬 唐明中编 注 | 复旦学报1979年4期 辽宁师院学报1979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4期 |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郭先生与日本 | 谢励武 (日)岛田政雄作 林焕平译 | 开封师院学报1979年4期 青海湖1979年4期 | 留学日本前的郭沫若 郭沫若——中国新史学的开创者 郭沫若和四川革命同志会 关于郭老的两件事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 郭沫若——他的一个方面 | 官晋东 卞 哲 曾绍敏 黄 裳 戎 笙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4期 读书1979年4—5期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5期 战地增刊1979年6期 历史教学1979年7期 文学研究动态1979年13期 | 鲁迅与郭沫若 鲁迅与郭沫若 “注意”郭沫若的“秘密” 郭沫若的日本之行 论郭沫若前进的文艺思想 略论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 郭老为我们改稿 我欲西归问海棠——郭老与川剧 从天官府到赖家桥——记郭老领导下的重庆学 术活动 | 单演义 鲁歌 刘铭璋 王锦厚等 柳尚彭等 陈明华 邹水旺 杨牧之 王晓波等 臧云远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增刊 衡阳师专学报1980年1期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1期 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1期 北方论丛1980年2期 江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 人物1980年2期 川剧艺术1980年2期 群众论丛1980年2期 | 郭老与集邮爱好者 鲁迅和郭沫若的两枚同名印章 鲁迅和郭沫若 郭沫若与杜甫 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 郭沫若与苏东坡 郭沫若与鲁迅的革命友谊 郭沫若名字略释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武汉活动纪略——沫若自传 《洪波曲》补遗 | 黄怀庆 正 容 张毓华 韩培基 江汗青 郭沫若 王锦厚 伍加伦 傅正乾 朱 点 易明善 | 集邮1980年2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2期 求是学刊1980年3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3期 长春1980年3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3期 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4期 语文教学1980年4期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4期 | 郭沫若最早的诗歌作品 郭沫若和他的大哥 | 王锦厚等 | 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4期 | 郭沫若与陈布雷 郭老与报刊 郭沫若与一九三六年的“两个口号”论争 郭沫若和党的关系 论郭沫若倡导革命文学的功绩 郭沫若和少年儿童 柳亚子与郭沫若的友情 | 植 耘 邱沛篁 钟村斌 吴奚如 钟林斌 钟 山 徐文烈 | 战地1980年4期,新华月报1980年10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5辑 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5期 新时期1980年5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6期 西湖1980年6期 随笔1980年9集 | 郭沫若 郭沫若生平事迹研究资料摭拾正误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郭沫若同志在广州 为着同一目标——鲁迅和郭沫若的战斗情谊 浅谈郭沫若的思想转换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郭沫若与儿童文学 | 晓 鸿 龚济民 方仁念 代 一 继 强 张永健 文 砚 祁述裕 芮必峰 张耀辉 | 新剧作1981年1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1期 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1期 延安大学学报1981年1期 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2期 襄阳师专教学与研究1981年2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1年2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1年2期 |
鲁迅与郭沫若的友谊 郭沫若诗文写作时间正误 郭沫若行年著译活动考略补正 做时代最强音的歌手——回顾郭沫若的创作道 路 | 龚剑祥 孙党伯 龚济民 方仁念 王世德 | 广州师院学报1981年2期 江汉论坛1981年2期 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2期 成都大学学报1981年2期 | 郭沫若作品系年问题考订 异代不同时仿佛闻声息——郭沫若与苏轼 郭沫若与《诗经》 郭沫若二、三事 | 邵 华 萧斌如 李保均 胡义成 栾中新 | 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2期 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2期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期 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2期,新华文摘 1981年8期 | “创造当年曾共社”——追忆郭沫若先生 学者、诗人、战士——忆重庆时期的郭沫若同志 勇于创新独辟徯径——试论郭沫若早期的甲骨 文字研究 | 潘孑农 徐 敏 王贵民 | 群众论丛1981年3期 百花洲1981年3期 人文杂志1981年3期 | 郭沫若同志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再谈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 “沫若”谈 郭沫若的泛神论 郭沫若早期的文学活动 郭沫若与内山完造 回忆郭沫若同志和他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 会 | 罗世烈 谷辅林 立 私 刘柏青 余 惠 徐重庆 翁植耘 | 历史知识1981年3期 齐鲁学刊1981年3期 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4期 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81年4期 集萃1981年5期 书林1981年6期 重庆现代革命史资料1981年12期 | 郭老的晚年——一点质疑 回忆郭沫若伯伯和于立群同志 郭沫若与儿童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活动记略 郭沫若的鲁迅观 郭沫若与闻一多的友谊 郭沫若和成仿吾 郭老与李鹄人关系考 郭沫若与关耦逖关系考 解放战争期间郭沫若活动记略 郭沫若家族入蜀时间及世系初考 | 田 间 范令棣 潘颂德 曾健戎 韦启良 卜庆华 宋彬玉 王学文 张庆平 曾健戎 唐明中 | 随笔1981年19期 艺丛1982年1期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1辑 河池师专学报1982年1期 求索1982年1期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四川师 院学报1983年2期 | 新中国的歌德——简论郭沫若与歌德的关系 “为了中国好啊”——漫话郭沫若的投笔请缨 从《缨花书简》谈郭沫若早期思想研究中的几个 具体问题 | 陈万睦 阎焕东 刘世钰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 试论郭沫若思想中的爱国主义 书多如烟海游泅贵有道——郭沫若与图书馆 (上、下篇) | 顾祖钊 卜庆华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2年1集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年1、2期 | 郭沫若的自我小说与日本近代文学 郭沫若访问日本 | 王剑丛 内山完造著 方 丁译 | 中山大学学报1982年2期 日本文学1982年2期 | 巧遇郭沫若 郭沫若——五四诗坛的霹雳手 郭沫若与闻一多的友情 郭沫若研究札记 | 戚雅仙 唐 祈 邓牛顿 卜庆华 | 戏文1982年2期 河北师院学报1982年3期 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3期 湖南师院学报1982年3期,贵州社会科学 1983年第2期 | 郭沫若与古籍今译 郭沫若与纳西族文化二三事 郭沫若早期思想初探 关于郭沫若的入党问题 | 王钜春 (纳西族)白庚胜 潘颂德 魏绍昌 | 陕西图书馆1982年3期 民族文化1982年3期 黄石师院学报1982年4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4期 |
郭沫若先生从日本回国的经过——《郭沫若归 国秘记》摘编 | 郭若愚 | 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4期 | 郭沫若四十年代中期在上海活动纪略 在日本东京陈列的郭沫若半身胸像的来历 论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杂文 郭沫若归国和郁达夫的活动 郭沫若与一○一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女神》之前的歌吟——略论郭沫若的少年诗 作 | 易明善 郑 演 萧斌如 华忱之 王加慧 徐心华 傅正乾 彭黎明 | 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4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4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4期 安徽师大学报1982年4期 人物1982年4期 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4期 河北学刊1982年4期 | 芳草萋萋往事依依——忆郭沫若同志 郭沫若与图书馆补遗 海外十年的丰碑——访日本须和田郭老故居和 郭沫若文库 | 尚 丁 小 雨 田家农 | 艺谭1982年4期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年4期 文化交流1982年4期 | 郭沫若传略 郭沫若族谱 有关郭沫若和鲁迅几个问题的辨析 郭沫若是何时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 郭沫若在大革命失败后是何时回到上海的? 郭沫若与朝鲜 伟大的足迹 光辉的建树——略谈郭沫若的戏 剧创作生涯 | 孙党伯 李保均 陈颂声 孙党伯 孙党伯 杨昭全 沈 默 |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4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4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4期 延边大学学报1982年4期 黑龙江戏剧1982年5期 | 郭沫若奋笔抒胸臆 周恩来热忱扶史剑 我与考古学 郭沫若同志和田野考古学 郭沫若素描 郭老笔名略考 诗人学者战士——为纪念郭沫若同志九十 诞辰而作 | 沈 默 郭沫若 夏 鼐 (日)增田涉 张冠祥 黄侯兴 | 南国戏剧1982年5期 考古1982年5期 考古1982年5期 集萃1982年5期 语言文学1982年5期 名作欣赏1982年5期 | 郭沫若与甲骨文合集 论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文艺观 永念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同志与殷周铜器的考古学研究 郭沫若同志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 郭沫若与秦汉史研究 郭沫若三次被通缉的由来 郭沫若著译同名异篇录 回忆郭老五十诞辰庆祝活动 郭沫若早年体育活动轶闻 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歌德与席勒(郭沫若与田汉)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 泛神论与个性解放——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初 探 | 王宇信 林恭寿 常任侠 王世民 孙言诚 邹贤俊 卢正言 卢正言 翁植耘 胡小明 杨镇伯 鸿 新 黄 川 张学植 | 学习与研究1982年6期 文学评论1982年6期 考古1982年6期 考古1982年6期 学习与思考1982年6期 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6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11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11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2年11期 新体育1982年12期 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专刊 戏剧丛刊1983年1期 新疆师大学报1983年1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1期,郭沫若研究学 会会刊1982年1集 | 郭沫若同志对金文研究的贡献 值得探讨的巧合——论鲁迅、郭沫若对其前期 创作的自评 | 张政娘 臧恩钰 | 考古1983年1期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3年1期 | 郭沫若和青年陈明远 | 周尊攘 |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新华文摘1983 年1期 | 郭老战斗生活的一个缩影——抗战时期郭沫若 在桂林的活动及其意义 | 李建平 |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1期 | 郭老的《遗言》 “我”与“们”——郭沫若美学思想札记 | 星 光 邓牛顿 |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1期 艺术世界1983年1期 |
郭沫若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时间问 题——与孙党伯同志商榷 | 刘继增等 | 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1期 | 郭沫若中国古史研究的历程 郭沫若与南昌起义史实补正 郭沫若的个性思想与《浮士德》的关系 郭沫若事迹杂考 郭沫若与内山完造 郭沫若所走的道路及其杰出的学术贡献 郭沫若和益阳 一代文宗幼年的踪迹 郭沫若与黄齐生和张一麏 对郭沫若年谱(上卷)的补正 郭沫若在广东大学的几件史料 郭老三、四十年代文学活动拾遗 鲁迅郭沫若思想发展比较论 记“三堂之争”——试探郭老1935年至1936年 的一段轶事 | 逯耀东 龚济民 方仁念 姜 铮 龚济民 方仁念 邓牛顿 陈嘉冠 尹 达 卜庆华 廖永祥 龚济民 黄志浩 张 竞辑录 吴从发 连杨柳 | *明报月刊1983年1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2期 通化师院学报1983年2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2期 人物1983年2期 史学月刊1983年2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3年2期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2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2集 郭沬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2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2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2集 克山师专学报1983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2期 | 郭沫若研究二题 关于郭老任北伐军总政副主任的通信 郭沫若遗文轶事辑存辨惑 郭沫若部分笔名、别名、化名诠释 谈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独创性 论郭沫若的史剧观 怀念郭沫若师承其创新精神 郭沫若与三厅 试论郭沫若早期和前期思想中的爱国主义 一脉相承的爱国诗人——初探郭沫若对屈原爱 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 卜庆华 孙席珍 朱受群 方仁念 卜庆华 徐放鸣 黄侯兴 骆宾基 周 斌 陈遐龄 李中毅 | 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3期 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3期 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3期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3年3期 江海学刊1983年3期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3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3期 武汉春秋1983年3期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 论郭沫若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和发展道 路 | 祁和晖等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 伟大的爱国志士的足迹——郭沫若为共产主义 战斗的一生 | 王大明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 郭沫若爱国主义思想发展之我见 郭沫若与爱国主义散论 试论郭沫若早期爱国主义思想 郭沫若的史学研究与爱国主义 国事需人,不能作儿女子态——郭沫若在家乡 轶事拾零 | 河 野 杨炳昆 曾祖云 罗世烈 唐明中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 练就坚铁心 灼热终不冷——简评郭沫若爱国 主义的一生 | 顾祖钊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年3集 | 郭沫若在史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五四以前郭沫若在日本的思想发展 郭老一九三九年返乡活动述闻 论郭沫若文学创作受国外思想的影响 郭沫若与《屈原》 鲁迅和郭沫若 | 李世平 林恭寿 钟 灵 彭阜民 胡绍轩 孙席珍 | 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4期 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4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4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4期 云南群众文艺1983年4期 学术论坛1983年6期 | 《青铜时代》、《十批判书》里的书签 郭沫若与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 郭老在史学上的贡献 五年来关于郭沫若史学的评论与研究 甲骨学史上的“四堂” 郭老与山东名胜古迹 郭沫若研究中的争议问题 | 翁植耘 胡庆钧 黄 烈 叶桂生 刘茂林 沈 抗 王树国 刘风艳 |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7期 学术月刊1983年7期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7期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7期 文史知识1983年10期 山东史志通讯1983年12期 学术资料(河南)1983年20期 |
郭沫若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近年来上海文艺 出版社出版有关郭沫若研究著作、论文、佚 文、书目、资料的情况综述 | 武杰华 | 文艺通讯1983年38期,中国出版年鉴 (1983)第84页 | 郭沫若与《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回忆郭老写 给父亲的三封信 | 唐见林 | 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田汉和郭沫若友谊纪程 郭老轶闻 郭沫若的师道观 谈郭沫若研究 关于郭老在东京的回忆 又当投笔请缨时——郭沫若归国述略 评郭沫若史剧观 论思想转换期的郭沫若 三叶传诗情——郭沫若、田汉、宗白华的友谊 从《女神》看郭沫若早期的哲学思想 郭老和日本友人 郭沫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艺批评论 郭沫若历史悲剧观 也谈郭老任北伐军总政副主任等问题 浅论郭沫若的泛神论对他前期小说的影响 郭沫若与爱国主义——在乐山郭沫若研究学会 上的讲话 | 陈明远 戴耀武 龚济民 阳翰笙等 李华飞 赵 穆 李培澄 李保均 陈明远 欧克纯 赵安博 张积玉 傅正乾 龚济民 雷 锐 任白戈 | 戏剧论丛1984年1辑 夜读1984年1期 华东师大学报1984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1期 河北师大学报1984年1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人物1984年1期 沈阳师院学报1984年1期 日本文学1984年2期 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2期 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2期 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2期 广西师大学报1984年2期 当代文坛1984年2期 | 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美 郭沫若研究三题 郭沫若早期的美学观和西方浪漫主义美学 关于郭沫若著作的被禁缘由 建国三十五年来郭沫若研究述评 郭沫若同“屈原否定论”的三次论争 楚天万里凤凰飞——郭沫若在武汉 为人须争第一流——郭沫若雅事辑轶 《棠棣之花》的创作与郭沫若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道路 | 吴开晋 卜庆华 王富仁等 萧斌如 秦 川 丁 冰 孙党伯 冯乐堂 周靖波 | 文史哲1984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3期 出版史料1984年3辑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3期 芳草1984年3期 语文教学(山东)1984年3期 玉林师专学报1984年3、4期 | 怀念八婶张琼华(郭沫若的原配夫人) 郭沫若流亡日本的有关材料 抗战期间追随郭老的日子里 郭老与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 郭沫若早年的体育活动 《沫若自传》一部被遗忘了的巨著 郭沫若对鲁迅研究的贡献 郭沫若与安娜的相遇 | 魏庸芳 胡平生译 翁植耘 忝 杰 王学文 税海模 陈青生 陶晶孙著 康 林 译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 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艺思想 试论郭沫若历史观的转变——兼论《中国古代 社会研究》一书的产生 | 文天行 林治凯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 郭沫若与闻一多 略论郭沫若对中国奴隶社会的研究 以时代的节奏为节奏——郭老对人民音乐事业 的贡献 | 张道刚 杨升南 邓牛顿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 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和评介文章篇目索 引 | 萧斌如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 同列于黑名单的人——谈郭沫若与陶行知的战 斗友谊 | 耀 中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 郭老与田汉 | 严 肃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谈郭沫若与郑伯奇的 友谊 | 王延晞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集 | 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试论 锤炼出来的友谊——日本友人与郭沫若 郭沫若与上海文艺出版社 郭沫若与安娜 郭沫若濡墨挥毫励后生 | 刘 莘 吕元明 华 然 林 洛 | 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4期 克山师专学报1984年4期 福建论坛1984年5期 中国老年1984年5期 人物1984年6期 | 郭沫若前期艺术功利观与老庄思想 郭沫若故里小记 郭老与《册府元龟》 | 周涤尘 商子雍 鲁 海等 | 湖南师院学报1984年6期 百花1984年6期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北京)1984年122 期 | 记郭沬若和陈嘉庚交往二三事 《郭沫若年谱》勘误 郭沫若和高尔基 郭沫若痛挽张曙 关于郭沫若被蒋介石通缉一事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初探 郭沫若与《浮士德》 郭沫若战斗在文工会 | 陈少斌 龚济民 方仁念 卜庆华 魏奕雄 卜庆华 张学植 陈恩清 秦 川 | 华夏1985年1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1期 外国文学欣赏1985年1期 人民音乐1985年1期 党史研究1985年1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1期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2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5年2期,四川党史研究 资料1985年9期 | 郭沫若和他的《卜辞通纂》 白杨忆郭沫若 苦闷彷徨中的探索——郭沫若一九二二年至一 九二四年初夏文艺思想浅析 | 方诗铭 陈明远 张顺发 | 书林1985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2期 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郭沫若与“孤军派”关系略考 郭沫若对历史剧理论的贡献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贡献 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看郭沫若的治学精神 郭沫若研究四题 试论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想 安娜老人谈郭沫若、成仿吾——拜访全国政协 委员郭安娜 | 潘世圣 张志勋 刘支金 杨培星 卜庆华 张顺发 朱长滨 |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年2期 辽宁师大学报1985年2期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 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2期 江海学刊1985年3期 老人天地1985年3期 | 郭沫若悲剧思想简编 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郭沫若与中日文化交流 关于郭沫若生平事迹的几点质疑 郭沫若与冯玉祥 郭沫若与文化出版事业 郭沫若与“五卅”运动 郭沫若的个性主义思想初探——郭沫若思想研 究之一 | 王 岳 谭洛非 谢励武 龚济民 魏奕雄 武杰华 许豪炯 阎焕东 | 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3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5年3期 史学月刊1985年4期 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4期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5年5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5年5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5年5集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5年5集 | 郭沫若早期文艺活动之一斑——从郭老与中华 学艺社的关系谈起 | 言永祥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5年5集 | 有关郭沫若入党问题的两条材料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泛神论”思想简论 郭沫若七十五年文艺思想简记 论郭沫若与鲁迅 读诗忆郭老 郭沫若同志在广东片断 郭沫若回忆五四前后的思想和文学活动 我要说的话 | 朱美兰 张 琢 谷辅林 周恩来 袁 作 罗再林韩子西 郭沫若 周恩来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5年5集 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5期 齐鲁学刊1985年6期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43页 九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205页 广州文史资料第20辑第19页 五四运动回忆录(上)第182页 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第496 页 | 郭沫若的史剧创作 | 黎 生 | 文艺论丛(5)第27页 |
试论郭沫若从探索到贯彻工农兵方向的贡献 ——兼及思想发展之一二问题 | 马良春 | 文艺论丛(7)第31页 | 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发展过程 回忆郭老和群益出版社 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 关于郭沫若思想发展的几个问题 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和他的《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与歌德 郭沫若 王国维与郭沫若 在斗争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郭沫若前 期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 | 陈永志 吉少甫 陈永志 黄侯兴 魏照风 吴奔星 杨武能 诸 以 曹聚仁 阎焕东 | 文艺论丛(8)第206页 文艺论丛(10)第256页 文艺论丛(11)第288页 文艺论丛(11)第316页 文艺论丛(12)第143页 文艺论丛(17)第224页 文艺论丛(18)第382页 文坛史料第128页 *文坛五十年正编第186页 文学论集(2)第120页 | 泛神论与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 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 论郭沫若前期历史剧的特色 郭沫若 | 阎焕东 郭沫若 谷辅林 黎 牧 | 文学论集(3)第168页 文学之路第10页 文艺纵横谈(4)第129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241页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 方雪纯等 | *中共人名录第429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37页 |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 现代已故史学家——郭沫若 一九八一年郭沫若研究述评 新中国的歌德——简论郭沫若与歌德的关系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 回忆沫若早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 | 贾逸君 姜宗伦等 王世民 蓬 蒿 萧远强 宗 谌 陈万睦 张敏孝 尹 达 徐喜辰 林曼权等 蒋心焕 朱德发 钱 朝口述 盛巽 昌记录整理 |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文学第22页 中华英杰第111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151页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120页 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第333页 中国文艺年鉴(1982)第423页 中国文艺年鉴(1982)第420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71页 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卷)第1408页 中国史学家传第342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63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四辑(复刊号)第 256页 | 郭沫若名、号、别名、笔名辑录 | 艾 扬 |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四辑(复刊号)第 272页 | 《郭沫若名、号、别名、笔名辑录》的几点补充 郭沫若(四则) 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二十五年著译编目 郭沫若传略 郭沫若 | 陈福康 程人美 李立明 柳 倩 戎 笙 |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五辑第210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58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03页 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第313页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2辑第296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23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3页 | 郭沫若(1892—1978) 忆郭老在日本二三事 郭沫若五十年简谱 | 鄂基瑞 林 林 |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55页 *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粹第2集第131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21页 |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在历史话剧创作上的杰出贡献 回忆郭老写作《十批判书》诸文的前前后后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 | 郭庶英 郭平英 王绍新 黄侯兴 戈宝权 阿 英 庄 葳等 姜 铮 |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31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一分册第50页 中国话剧艺术家传第1辑第213页 中国哲学第二辑第317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1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35页 世界大作家传(上册)第299页 |
疾风知劲草——忆郭沫若同志 永恒的怀念——悼郭沫若同志 | 许涤新 唐 弢 | 永怀集第94页 生命册(上)第185页,回忆·书简·散记第 134页 | 亲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中国文学家郭沫 若 | | 名人轶事录第33页 | 郭沫若评传 论郭沫若 郭沫若及其创作 沫若的戏剧 记郭沫若 郭沫若为合川人做的两件事 得识郭老五十年——怀念郭沫若同志 | 方 璧等 沈从文 钱杏邨等 王以仁 刘盛亚 唐唯目 臧克家 |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71页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75页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87页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125页 刘盛亚选集第506页 合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74页 怀念集第49页,臧克家散文小说集(上卷) 第605页 | 缅怀郭老 郭沫若同志为铁画题词 | 周而复 | 怀念集第200页 芜湖古今第174页 | 郭沫若 我的小学与中学 郭沫若 永远年青永远热情 郭沫若视察海流图水库 郭沫若及其《女神》 郭沫若 | 王森然 郭沫若 孙 陵 方 敬 张北县政协 阎纯德 钱杏邨 | *近代二十家评传第362页 我的童年第16页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第89页 花环集第45页 张家口文史资料6辑第67页 作家的足迹第1页 阿英文集第136页,*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 1卷第55页 | 为郭沫若氏祝五十诞辰 论郭沫若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和发展道路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会见记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怀念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小传 | 郁达夫 祁和晖 谭继和 李立明 方 青 林述平 姚乃麟 编纂组 周谷城 | 郁达夫文集第4卷第385页 学术文选第414页 *现代中国作家评传(一)第141页 *现代文坛百象第28页 现代史料第1集第159页 *现代作家论第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8册第285页 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第416页 往事与哀思第1页 | 郭沫若、田汉缙云山题诗记 郭沫若的一幅帛书 遥祝——为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廿五年纪念作 郭沫若同志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前后 诗人,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红梅山茶忆郭老 郭沫若 郭沫若印象记 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 林 材 翁植耘 柯 灵 张志强 唐 弢 陆万美 贺炳铨 贺炳铨 荀 芷 |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87页 重庆文史资料第24辑第197页 柯灵杂文集第386页 党史研究资料第2集第310页 唐弢近作第49页 隽永的纪念第50页 新文学家传记第143页 新文学家传记第165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39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13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第542页 |
郭沫若郭沫若评传 郭沫若归国秘记 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 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 郭沫若传 郭沫若学术论辩 郭沫若史学研究 | 孙党伯 殷 尘 邱沛篁 蔡 震 龚济民 方仁念 王锦厚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等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545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版173页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61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08页 北京七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493页 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306页 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460页 | 郭沫若纵横论 郭沫若的史学生涯 郭沫若的婚恋与交游 | 王锦厚等编 叶桂生 谢保成 赖正和编 | 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336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352页 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425页 |
郭沫若新论 百家论郭沫若 郭沫若与中国史学 | 刘茂林 叶桂生等 王锦厚等选编 林甘泉 黄 烈主 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431页 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494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602页 | 文化巨人郭沫若 郭沫若评传 郭沫若与儒家文化 | 秦 川 秦 川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编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487页 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41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29页 | 郭抹若在上海:纪念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 | 上海社会科学院等 编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412页 | 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等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987页 | 郭沫若评传 郭沫若研究新论 郭沫若自叙 郭沫若 毛泽东与郭沫若 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 | 谢保成 卜庆华 郭沫若 黄淳洁编 黄侯兴 季国平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编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196页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28页 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371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224页 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338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392页 | 反思郭沫若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浦江潮起听凤鸣 公正评价郭沫若 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 虚怀若谷的伟大学者——悼念敬爱的郭老 学习郭老的治学精神 郭沫若在四川保路运动中 怀念郭老 须和田忆往 相惜文心脉脉通,如椽大笔走蛇龙——陈布雷 与郭沫若的故事 | 丁 东编 丛瑞华编著 王文英 刘 轶 曹剑编 谢保成 吕大中 林梓宗 何一民 李石锋 陈斐琴 | 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419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8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19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268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374页 新疆日报1978年8月2日 南方日报1978年8月5日 成都日报1981年10月4日 人民政协报1986年7月18日 人民日报1987年3月7日 联合时报1988年1月22、29日 | 写出伟人的全人格——评龚济民、方仁念《郭沫 若传》 | 陈福康 | 文学报1988年5月19日 | 雾重庆的一段回忆——纪念郭沫若同志 缅怀郭院长对中国科学事业、世界和平运动作 出的重要贡献 | 张光年 钱三强 | 文艺报1988年6月4日 科学报1988年6月10日 | 没有官架子的郭沫若 陈仪的疏通与郭沫若的回国 张元济郭沫若的君子之交 友情长留人间——记父亲郭沫若与日本学者田 中庆太郎的友谊 | 秋 苇 陈正卿 王 英 郭平英 | 人民政协报1988年8月2日 团结报1988年11月5日 团结报1988年11月8日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19日 | 回想东京文求堂与郭沫若 十年磨难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和抗战版画 周恩来与郭沫若 | 常任侠 龚济民等 李允经 李畅培 | 团结报1988年12月3日 联合时报1989年7月28日 团结报1989年11月14日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 年合刊1期 | 悼念敬爱的郭沫若同志 郭老,我们的一代宗师 永远向他学习——悼念郭沫若同志 怀念敬爱的郭老 | 本刊编辑部 张瑞芳 巴 金 中科院骨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 | 文艺报1978年1期 文艺报1978年1期 文艺报1978年1期 化石1978年3期 | 关于古文学研究给容庚的信 郭沫若同志在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上的卓越贡 | 郭沫若 斯 𨾽 | 学术研究1978年4期 思想战线1978年4期 |
献 | | | 怀念郭沫若同志 铁翼乘风逐太阳——回忆郭老二三事 文化战线上的光辉旗帜——忆郭沫若同志 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悼郭老 沉痛的追悼 悼郭老 悼念尊敬的郭沫若同志 化悲痛为力量 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深切的哀悼 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做党的喇叭——忆郭老在日本二三事 敬爱的郭老,深切悼念您! 青松图——为悼念郭老而作 深切悼念郭沫若同志 哀念声中遵榜样——痛悼郭沫若同志 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悼念敬爱 的郭沫若同志 | 容 庚 赵 沨 李 凌 高擎洲 曹 禺 冰 心 徐 迟 茅 盾 刘白羽 郑伯奇 夏 衍 林 林 白 杨 赵 丹 侯外庐 康 濯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学术研究1978年4期 人民音乐1978年4期 人民音乐1978年4期 辽宁大学学报1978年4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文学1978年7期 人民电影1978年7期 人民电影1978年7期 历史研究1978年7期 湘江文艺1978年7期 红旗1978年8期 | 遗范长存——悼念郭沫若院长 忆郭老 郭沫若历史著作年表 郭沫若评传 试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读郭沫若论“国防文学”——兼评“两个口号”的 论争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戈宝权 萧远强 卜庆华 邹水旺 彭 放 | 科学通报1978年8期 上海文艺1978年8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增刊 湖南师范学报1979年1—4期 江西师范学报1979年2期 北方论丛1980年2期 | 郭沫若同志对于青铜器研究的贡献 缅怀郭老 郭老战斗生活的一个缩影——抗战时期郭沫若 在桂林的活动及其意义 | 李学勤 周而复 李建平 | 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1期 | 论思想“转换”期的郭沫若 学习郭老 郭沫若研究札记 郭沫若前期的诗歌创作与泛神论思想 捍卫、宣传、学习鲁迅的榜样——郭沫若与鲁迅 之三 | 李保均 刘大年 卜庆华 傅正乾 王锦厚 |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83年1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2期 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3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3期 | “五四”以前郭沫若在日本的思想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展开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与凉山彝族奴隶研究 “飞向自由的王国”——试论郭沫若成为马克思 主义者的道路 | 林恭泰 马识途 胡庆钧 卜庆华 | 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4期 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4期 学术月刊1983年7期 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增刊 | 也谈郭老任北伐军“总政”副主任等问题 | 龚济民 | 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2期 | 《我来广东的志望》——郭沫若的一篇佚文 《郭沫若年谱》勘误 郭沫若与治学 于立群与郭沫若 郭沫若早期文学观与西方文学理论 试论郭沫若早期史剧观 郭沫若与郁达夫 郭沫若的佚事、佚文与佚简 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和矛盾——《郭沫若、郁 达夫比较研究》之一 | 张志强 朱 珠 龚济民 方仁念 郭鸿才 于东聘 伍晓明 高国平 于 昀 潘颂德 阎建滨 | 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4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1期 人文杂志1985年1期 学术论坛1985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期 名作欣赏1985年6期 吉安师专学报1986年1期 宝鸡师院学报1986年1期 | 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创作 | 康 平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郭沫若传记文学的历史地位 郭沫若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读《少年诗稿》 札记 | 谷辅林 王聿修等 | 人文杂志1986年2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2期 | 建国前郭沫若研究述评——《国内郭沫若研究 的历史和现状》之一 | 高文平 | 吕梁师专学报1986年2期 | 抗战时期郭沫若的爱国主义史学 “鲁迅生前曾经骂了我一辈子”? 编辑的郭沫若 郭沫若与泛神论 郭沫若与经济学 郭沫若与于立群姐妹 也谈鲁迅和郭沫若的关系 郭沫若的性格与风格 郭沫若与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问题 郭老改诗赠于伶 郭沫若的一封佚简 郭沫若早期如何受庄子的影响 郭沫若在先秦史研究上的贡献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文化观 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留学日本及艺术个性之比 较 | 桂遵义 周朝民 卜庆华 高国平 张毓茂 张文贤 郭开鑫 李凤仪 张毓茂 邱宗功 李雪冰 潘颂德 张 牛 黄 烈 张积玉 丁毅信 夏晓鸣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2期 大庆师专学报1986年3期 编辑学刊1986年3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3期 名人传记1986年3期 大庆师专学报1986年3期 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4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名人传记1986年5期 湖南师大学报1986年5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5期 文史知识1986年6期 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2期 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2期 学术研究1987年3期 | 泛神论与浪漫主义——试论郭沫若早期浪漫主 义文艺观的形成 | 顾圣皓 | 齐鲁学刊1987年3期 | 郭沫若:五四诗坛的一颗巨星 论鲁迅与郭沫若的关系 论闻一多与郭沫若 无产阶级文艺观的转换和建立——郭沫若在 1924年夏至1926年文艺思想试析 | 李复兴 李凤仪 张毓茂 张顺发 |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3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期 北方论丛1987年3期 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3期 | 郭沫若少年时代的文学生活(之一) 郭沫若研究若干问题考辨 郭沫若与外国文学 有关郭沫若中国共产党党籍的几个问题 八年来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与叶挺 郭沫若泛神论思想之滥觞 郭沫若研究辨析三则 郭沫若与庄子的思想渊源关系 抗战时期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苦心经营 人生·艺术·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二十年 代初期郭沫若与茅盾的论争述评 | 许毓峰 卜庆华 彭阜民 卢正言 王锦厚 魏奕雄 金正谦 卜庆华 李向阳 刘茂林 邵伯周 | 临沂师专学报1987年4期 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4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语文导报1987年7期 名人传记1988年1期 南京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郭沫若学刊1988年1期 郭沫若学刊1988年1期 郭沫若学刊1988年1期 | 试论郭沫若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儒道积淀 《沫若自传》中的主体意识探讨 不尽哀思长绵绵——纪念郭老逝世十周年 郭沫若与五四时期中外文化论争 郭沫若研究的新阶梯——读卜庆华的《郭沫若 评传》 | 税海模 吴向北 王廷芳 秦 川 何益民等 | 郭沫若学刊1988年1期 郭沫若学刊1988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88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88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2期 | 郭沫若与翻译文学 茅盾、郭沫若笔名订补 郭沫若研究考订三则 论郭沫若史学研究中的科学意识 郭沫若与叶挺 论创造社时期的郭沫若 | 刘献彪 刘继超 卜庆华 李国祥 张三夕 魏奕雄 张毓茂 | 青岛师专学报1988年3期 文教资料1988年3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4期 江汉论坛1988年4期 革命英烈1988年5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5期 |
郭沫若在史学研究中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 郭沫若与先秦文化研究及其他 郭沫若与中苏文化交流简谱(1938—1945) 郭沫若与中外文化简论 在中外文化交汇中研究郭沫若——在山东省郭 沫若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 罗福惠 李 湘 张启莲 谷辅林 张 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6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增刊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增刊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增刊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增刊 | 略论抗战时期郭沫若的文艺思想 郭沫若与原配夫人张群华 郭沫若对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的批判和他的中 西文化观 | 龚济民 魏奕雄 秦 川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龙门阵1989年2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3期 | 忆文学大师郭沫若 试谈郭沫若对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贡献 关于郭沫若的生死 郭沫若与元配夫人张琼华 论海外流亡时期的郭沫若 汕头市革命委员会及其外交官郭沫若 “留声机器论”里的艺术家——郭沫若美学思想 新论 | 赵清阁 蒋 潇 潘汉年 万恭芳 张毓茂 陈汉初 庄善忠 | 新文学史料1989年3期 唐都学刊1989年3期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9年6期 名人传记1989年11期 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1期 广东党史1990年1期 大庆师专学报1990年2期 | 《郭沫若年谱》补 郭沫若、廖平与今文经学 郭沫若的长兄逝世以后 郭沫若和唐诗 郭沫若与甲骨学 记郭沫若对外国文化的汲取与创造精神 扬弃旧史学,创建新史学——郭沫若对胡适、古 史辨史学的扬弃 | 彭明翰 税海模 周晓晴 王锦厚 韩宝丰 谷辅林等 杜蒸民 | 郭沫若学刊1990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2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2期 | 郭沫若和他的原配夫人的一段往事 郭沫若与《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与满城汉墓的发掘 郭沫若与日本文化 重新认识鲁迅郭沫若的路 张治中和郭沫若的恩恩怨怨 郭沫若与中苏文学交流 如何评价郭沫若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郭沫若《为日寇暴行告全世界友邦军人书》 郭沫若与《新华日报》、《群众》周刊 论北伐革命战争时期的郭沫若 郭沫若研究新论三题 郭沫若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郭沫若治史的个性特色 重庆时期的郭沫若 论抗战时期郭沫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探求 郭沫若与周恩来 郭沫若研究三十年述评 略论郭抹若历史研究的显著特点 论郭沫若与五四知识者的生存文化观念 论郭沫若的史学体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选载) 简论《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作用 论政治生涯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与东京质文社 | 张 咏 张应超 王廷芳 黄侯兴 谷辅林 张鸿基 袁荻涌 翟鹏举 邹明德选编 廖永祥 林平兰 张毓茂 卜庆华 黄 烈 林甘泉 田居俭 刘茂林 李畅培 沈志安 张毓茂 卜庆华 杨光彦 黎小龙 周海波 田昌五 杨 义 朱月龙 张毓茂 蒋成德 | 龙门阵1990年3期 唐都学刊1990年3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3期 郭沫若学刊1990年3期 齐鲁学刊1990年3期 名人传记1990年4期 文史杂志1990年5期 重庆社会科学1991年1期 民国档案1991年3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4期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6期 历史研究1992年2期 历史研究1992年2期 历史研究1992年2期 历史研究1992年2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2年4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5期 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6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1、2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1期 东岳论丛1993年1期 文史哲1993年5期 新文学史料1994年1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 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4期 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3期 |
中国新诗第一个伟大的综合者——论郭沫若五 四时期新诗创作的成就 | 龙泉明 | 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4期 | 郭沫若现代思想论略 略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 科学主义与郭沫若的文学选择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抹若40年 代的历史剧 | 刘国华 刘卫平 俞兆平 陈国恩 | 安徽史学1998年4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2期 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3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4期 | 郭抹若与云南抗战文化 郭沫若早期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演进 诗人郭沫若在“文革”后期 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逝世十 周年其铜像在京落成 | 锁昕翔 杨淑英 冯锡刚 李方诗等主编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6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期 “文化大革命”风云人物访谈录(5)第53页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22页 | 已故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 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北京等地举行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356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郭沫若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11页 |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郭沫若(1892—1978)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3页 | 郭沫若(1892—1978) “海棠香国”出骄子——《郭沫若传》第一章 郭抹若(1892—1978) “希望随时示知”——毛泽东与郭沫若 半个世纪的友谊——毛泽东与郭沫若 纪念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 创刊五十年 文坛忆盛事——追踪郭沫若在 《光明日报》掀起的学术研讨热 | 汪 新主编 龚济民等 范济国 陈 微 王廷芳 胡 绳 谢保成 |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427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4年4辑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72页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234页 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4页 先贤和故友第106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76页 |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先生评传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1892—1978) 郭抹若(1892—1978) 郭沫若 | 马洪武等编写 王森然 廖盖隆等主编 陈予欢编著 京 声 溪 泉 肖 黎等主编 |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02页 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第358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765页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126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95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543页 |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常用名鼎堂,筆名沫若,曾用名麥克昂、杜衎、杜頑庶、易坎人、高汝鴻、谷人、愛牟、石沱生、羊易之,龍子、克拉克、江耦、于碩等,四川樂山人,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生。1897年春,入家塾。1906年春入嘉定高等小學。1907年小學畢業後入嘉定府中學。1910年轉入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1912年中學畢業後,入成都高等學校理科。1913年底,赴日本留學。1914年6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1915年秋,升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科。1919年夏,與福岡中國留學生组成文學團體《夏社》。1923年春,大學畢業; 同年4月,棄醫回上海,编輯《創造週報》和《創造日報》。1926年初,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並參加组織四川革命同志會,出版會刊《鵑血》。随後参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1927年2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成立,任委員; 4月任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後赴南昌參加八一起義,任起義軍總政治部主任;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2月,離開上海,旅居日本。1937年7月,離日本回國,與夏衍等主编《救亡日報》,並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0年11月,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45年夏,應邀訪問蘇聯。1946年1月,參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 11月當選爲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4月,選爲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年底赴東北。1949年2月,抵北平後任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全國文聯主席。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主任,第一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届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委員會主任。1959年任第二届人大副委員長,第三届政協副主席。1964年任第三届人大副委員長,第四届政協副主席。1975年任第四届人大副委員長。1978年任第五届政協副主席,第五届人大副委員長; 並歷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員等職。1978年6月12日病逝於北京。終年86歲。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學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録考釋》、《棠隸之花》、《孔雀膽》、《蔡文姬》、《武則天》、《青銅時代》、《甲申三百年祭》、《李白與杜甫》、《郭沫若詩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中國史稿》、《甲骨文合集》等。 共1首 (词)当代·郭沫若 千载义旗初逐胜,惊天气壮河山。 合围百万笑中看。 中原多激战,几见此时酣? 雪浪翻天风似箭,阵前歌舞犹欢,游鱼釜底待朝餐。 明春花盛放,传檄到江南。
共1首 (词)当代·郭沫若 不羡天池鸟,不慕北溟鱼。 瞬息乘风万里,铁翼云中舒。 才到新西比利,已过乌兰巴托,瀚海览无余。 谁谓乾坤大? 浑似一沤夫。 高歌倦,雄谈歇,展画图。 长城蓦地眼底,岪郁盘云途。 地上山山横黛,天上人人俯首,又见昆明湖。 锦绣山河好,今朝气象殊。
共1首 (词)当代·郭沫若 群山万垒战酣时,风高怒马嘶。 将军对客夜敲棋,纷纷捷报飞。 坚城破,战车羁,健儿带笑归。 高台又纵钓鱼丝,春风鲈正肥。
共1首 (词)当代·郭沫若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燕云秦月胡简。 廿载风尘,沙场深处为家。 依稀夜接天山梦,独倚栏、海隔烟遮。 据雕鞍、古道荒郊,日暮春赊。 江南父老倒悬久,盼渡江梅柳,出海云霞。 逐鹿中原,渡河行看飞搓。 红旗指处摧枯朽,待从头、重建中华。 卜归期、一冬残云,两度荷花。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麦克昂、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3年留日。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习医。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出版新诗集《女神》,为我国新诗开创一代浪漫主义诗风。1926年参与北伐领导工作,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在日本隐居避难10年,抗战后秘密回国,领导国统区进步文化活动,是“文协”的负责人之一、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1942年,创作了《屈原》等6部历史剧。抗战胜利后,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这时期写了回忆录《洪波曲》。他的文学著译甚多,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南冠草》《筑》,散文集《我的童年》《学生时代》《创造十年》《苏联纪行》,小说集《落叶》《水平线下》《漂流三部曲》,译著《少年维特之烦恼》《雪莱诗选》《浮士德》《战争与和平》等。另有历史和考古著作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除了从事领导工作外,还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郑成功》《武则天》,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东风集》等。有《郭沫若全集》。 ☚ 毕倚虹 宋春舫 ☛ 郭沫若 郭沫若(生平简历及文学活动详见《诗歌卷》)1919年创作儿童诗剧《黎明》。1920年创作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即《女神三部曲》),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1922年创作诗剧《广寒宫》、《孤竹君之二子》。1923年先后创作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1925年“五卅”之后,又写出《聂荌》,后汇集成《三个叛逆的女性》。这些剧本紧密地结合现实,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斗争精神。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剧《棠棣之花》,1942年1月写成五幕剧《屈原》,1942年2月写成五幕剧《虎符》,1942年6月写成五幕剧《高渐离》,1942年9月写成四幕剧《孔雀胆》,1943年4月写成五幕剧《南冠草》。这些历史剧从抗战现实出发,借用“史事”讽喻“今事”,具有悲壮激越的悲剧精神,是作家继《女神》之后,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英雄义士的高尚品德,表现了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主张团结御侮的主题。剧本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建国后,继续运用戏剧这一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1959年和1960年,先后创作了多幕剧《蔡文姬》和《武则天》。1963年,为纪念郑成功光复台湾三百周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塑造了郑成功这样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 徐昌霖 高洁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名沫若。曾用过的笔名别名很多,有高汝鸿、麦克昂、易坎人、谷人、爱牟、杜荃、石沱等。四川乐山人。不满5岁时入家塾,读经书与古诗。13岁考入嘉定县高等小学堂。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学。1910年转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在中小学时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书籍,尤其爱读《庄子》、《史记》,以及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多次参加学潮,辛亥革命时期带头剪掉辫子。1913年初入成都高等学堂。同年12月下旬,在长兄的资助下经朝鲜去日本留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其间读了泰戈尔、海涅、歌德的诗歌,王阳明和斯宾诺莎的著作,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1918年秋升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 6月在福冈发起组织反日爱国团体夏社。9月11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首次发表新诗《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和《鹭鶿》,受到很大的鼓舞。从1919年冬到1920年上半年,进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他认为诗歌重在主观抒情与自我表现,在形式上主张极端的自由。诗人那种个人的和民族的郁积,从“五四”时代找到了喷火口,又从惠特曼那种摆脱了一切旧套的诗风中,找到了喷火的方式,他的许多不朽的名篇均创作于这个时期。1921年8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上海泰东图书局版),集中的诗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表现了“五四”时期要求彻底变革的狂飙突进的精神,闪耀着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光彩。有些诗的形式格律比较严谨,多数则采取自由体,表现出与旧诗传统的决裂。这部诗集开创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1921年往返于上海、京都、东京等地,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编辑出版《创造季刊》。同年翻译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923年春在日本九洲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回国后弃医从文,除继续出版《创造季刊》外,又出版《创造周报》和《创造日》。同年10月出版诗集《星空》(上海泰东图书局版),集中收入1921年和1922年间诗人思想苦闷时期的诗作,有些诗篇仍然保留着浪漫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格调,但《女神》时期的色彩却有所淡化。啜饮了人生的“苦味之杯”后的诗人,在一些诗篇里表现出仰慕星空,追怀太古的遁世情绪。另一部诗集《前茅》(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版)除个别诗作外,多数诗作写于1922年至1923年间。它与《星空》都是诗人在苦闷中探索道路的产物,但是与《星空》相比,显示出思想上的激进,情感上的昂扬。其中《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和为悼念列宁逝世而写的《太阳没了》等诗,成了工农革命时代的前茅。由于缺乏生活实感,集中有些诗略显概念化。1924年4月去日本,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系统的了解,促使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1925年初春写成爱情诗集《瓶》(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版),相当完整地表现了一段爱情生活,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五卅运动以后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注意力从文艺转向政治。1926年3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10月在武昌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3月31日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11月中旬避居上海。1928年3月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诗集《恢复》。这部诗集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成果。诗人从重在自我表现进而到为无产阶级歌唱,从偏于主观的浪漫主义诗风转到倾向于写实叙事。集中的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的情怀。同年2月到日本,在将近10年的流亡生活里,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专著15部,在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于7月25日离开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救亡日报》社社长。1938年1月由战时出版社出版诗集《战声》,收1935年至1937年的27首诗作,其中有旧体诗《归国杂吟》7首。诗集记录了诗人抛妻别子、回国参加抗战的心情,表现了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同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武汉失守后,第三厅被解散,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4年3月作《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由胜利到失败的教训。同年还写有历史专著《十批判书》和《青铜时代》。1945年6月应邀访苏,著有《苏联纪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和香港领导文化界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进行斗争,热情评介解放区的《王贵与李香香》等文艺作品。1948年9月由群益出版社出版诗集《蜩螗集》,收1939年至1947年的部分诗作41首,其中旧体诗词20余首。集中的诗题材多样,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诗人抱着“人民本位”的文艺思想,强调诗歌与政治的联系,不注重对于诗美的追求。同年11月由香港去东北解放区。1949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骆驼集》、《潮汐集》中的《潮集》、《沫若诗词选》等,在数量上超过建国以前,但大多是配合政治运动或游览时即兴之作。还作有文史方面的论著《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李白与杜甫》,并负责主编《中国史稿》、《甲骨文合集》。1976年以后的诗文辑为《东风第一枝》。他的重要的著述都收入1957年至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17卷中。他的著作还被译成多种文字。 ☚ 郭铁 唐祈 ☛
郭沫若 郭沫若(生平经历、诗歌与话剧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诗歌卷、戏剧卷)建国前创作的散文分别收入《三叶集》(与人合著)、《星空》、《文艺论集》、《橄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水平线下》、《今津纪游》、《我的幼年》、《划时代的转变》、《反正前后》、《山中杂记及其他》、《黑猫与羔羊》、《创造十年》、《沫若书信集》、《前线归来》、《豕蹄》、《离沪之前》、《武昌城下》、《郭沫若杂文集》、《北伐》、《在轰炸中来去》、《抗战与觉悟》、《忠告日本政治家》、《我们在炮火中》、《上海抗战记》、《抗战将领访问记》、《创造十年续编》、《全面抗战的认识》、《文艺与宣传》、《我的结婚》、《羽书集》、《孟夏集》、《蒲剑集》、《今昔集》、《巴山蜀水》、《归去来》、《波》、《南京印象》、《苏联纪行》、《少年时代》、《革命春秋》、《盲肠炎》、《今昔蒲剑》、《沸羹集》、《天地玄黄》、《春天的信号》、《创作的道路》、《抢箭集》、《中苏文化之交流》等集子中。这些散文体裁多样,其中的记叙、抒情散文以抒写生活遭遇来透视社会人生;调查报告报道了军阀混战、全面抗战、国共和谈等重大政治事件;自传通过个人经历反映辛亥革命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风云变幻;杂文政论抨击黑暗、针砭时弊。他的散文风格多样,大多写得热情奔放、淋漓酣畅,但也有清新委婉的小品,而他的杂文则机锋巧妙,语言幽默恣肆,另具思辩的风姿。 ☚ 郭风 唐弢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县人,乳名文豹,学名开贞,号尚武,沫若是1919年第一次发表新诗时的笔名。1914年赴日留学,回国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革命活动。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1978年病逝于北京。 在郭沫若的古诗研究中,成果最多的是他的屈原研究,其主要论著有《屈原研究》、《屈原赋今译》等,还有大量的论文。在这些论述中,郭沫若首先对屈原的生平、思想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他指出,“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他还认为,屈原的思想是前进的,是一位南方的儒者,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屈原是位“民本思想者”。第二,“屈原怀抱着德政理想,想以德政来让楚国统一中国”。第三,屈原注重“修己以安人”(《屈原研究》)。在研究屈原时,他始终将屈原放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强调屈原是时代所造成的。这个论断是客观的,也是正确的。郭沫若屈原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对其作品的研究,包括对词语各物的训释和考订,更正篇目次序的排定等。如他考订《离骚》是屈原六十二岁时的作品;基于这一论断,他解女媭为屈原的侍女,婵嫒为其名,这与传统的“姊姊说”、“妹名说”和“贱妾说”大异。再如他根据《九章》各篇所抒发的不同情感,对其次序重新做了排定,即《橘颂》、《悲回风》、《惜诵》、《抽思》、《思美人》、《哀郢》、《涉江》、《怀沙》、《惜往日》,这与以前所有的旧本均不同。他还说,《哀郢》篇第六以上诸篇作于汉北,以下各篇当是到了江南以后,其中《惜往日》当是屈原的绝笔(以上均见《屈原研究》)。最后,对屈原作品加以白话翻译也是郭沫若屈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代表作便是《屈原赋今译》,共译述屈赋二十五篇。这部译作可以说是信、达、雅相结合的典范,是“统摄原意,另铸新辞”,在艺术上进行的一种再创造。除上述这几点外,郭沫若还经常参予学术界关于屈原问题的论争,如屈原是否存在?屈原是否是“文学弄臣”,《离骚》的著作权等,并为此写了大量的论争性的文章,如《屈原考》、《革命诗人屈原》、《屈原不会是弄臣》,《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评〈离骚〉的作者》、《评〈离骚〉以外的屈赋》等。从各个方面对屈原进行坚决的维护。 郭沫若古诗研究的第二个领域便是对《诗经》的研究,为时长达三十余年,成绩斐然,是现代研究《诗经》的大师。其研究《诗经》的贡献大致有三:首先在上古社会大变迁的历史背景上,结合以古文字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学科,来对《诗经》的思想内容加以考察。这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十批判书》及《青铜时代》的一些章节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实践。尽管其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对《诗经》一些篇章的解说还大有可供参考的价值,如后稷的出生说反映着母氏社会的痕迹;《东山》、《破斧》等是农奴被征从军的怨望诗(见诸《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诗书时代的社会变与其思想上之反映》)。还有,在《青铜时代·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中,郭沫若通过对《诗经》所收的《噫嘻》、《臣工》等十首农事诗的分析,从而得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其农业社会发展缓慢的论断,尽管不无争议,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这些古老的诗,探讨周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开创工作。郭沫若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之二是对《诗经》的翻译,即《卷耳集》。这是我国第一本《诗经》今译。译者的目的是给早已变成“化石”的古代平民文学中“吹嘘些生命进去”,“把这木乃伊的死象苏活转来”。其所选译的四十首诗,大都是封建道学家所要删掉的“淫诗”,他高度地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遗产中优美的作品。在翻译上,郭沫若不仅追求达和雅,而且力争体现原诗的意境、形象和韵味,在《诗经》的翻译方面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试验。最后,郭沫若的研究《诗经》的贡献是对《诗经》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评价。他认为《诗经》是一部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古史,但在征引时“必须经过严密的批判。”(《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关于《诗经》的征引》)在对《诗经》的评价上,采取一分为二、具体分析的办法即既注意各个部分的阶级属性,又注意其艺术上的特点和文学价值的高低。他说:“《风》的价值高于《雅》,《雅》高于《颂》,《变雅》高于《正雅》,作为‘在今天的写作上借鉴’,如果是技术上的问题,《诗经》是太古远了;但如果是方向上的问题,那倒还有很可以供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它告诉我们:民间文艺的生命,比贵族文学或宫廷文艺的生命更丰富,更活泼。”(《简单地谈谈诗经》) 除《楚辞》、《诗经》外,郭沫若在先秦散文,汉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的贡献。 ☚ 王国维 朱自清 ☛ 郭沫若 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号尚斌。1914年赴日本学医。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创作新诗,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发起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古文字学研究。1930年撰成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代社会形态及发展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国统区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撰写《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妥协投降政策。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列为全党必读文件。抗战胜利后,同蒋介石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建国后,继续从事史学研究,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著名论断。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科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党的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中央委员。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数百种,编为《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1892—1978年学名开贞,又名沫若,号尚武, 又号鼎堂。 四川省乐山人。 幼时聪慧, 熟读经传。1914年赴日学医,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北伐期间, 曾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职。 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 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此时编著有 《甲骨文字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继续历史研究, 此时著有 《十批判书》、 《青铜时代》、 《历史人物》等。 1949年后, 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 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撰有 《奴隶制时代》、 《文史论集》 等, 并主编 《中国史稿》、 《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本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4年春留学日本,同年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次年转入岗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至1920年之交,著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女神》(1921年泰东书局出版),塑造了一个反对专制独裁,追求民主和平的女神形象,歌颂了共产主义。1921年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在“二七”大罢工至“五卅”运动前后,写下了《卓文君》、《王昭君》、《聂荌》三个以妇女解放为主题的历史剧,反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1924年春夏,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主张在集体主义光照下的个性解放。1926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集中研究秦以前中国古代社会,著《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 《石鼓文研究》、 《卜辞通篡》、《殷契粹编》等。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批判了儒家的“折衷主义,机会主义,改良主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主编《救亡日报》。次年出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1年至1943年,改写剧本《棠棣之花》,并著《屈原》、 《虎符》、 《筑》、《孔雀胆》、《南冠草》五个历史剧,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古代社会里,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深刻的历史真实性和巨大的伦理魅力。又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历史人物》等史学论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历史,解决了许多前人不曾解决的历史学难题。其中《十批判书》有较大的伦理学价值。1944年著《甲申三百年祭》,通过总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由胜利走向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镜,提醒党和人民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建国后,郭沫若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第二至五届副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 《百花齐放》、 《潮汐集》、《长春集》、《骆驼集》、《东风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专著《奴隶制时代》,专论《李白与杜甫》等。人民出版社自1982年始出版38卷本《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共党员。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石沱、鼎堂、杜桁、易坎人、麦克昂、高汝鸿等,乐山人。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4年赴日本留学,入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五四时期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出版首部诗集 《女神》,与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4年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革命文学。当年11月返回上海,起草《五卅惨案宣言》。1927年投笔从戎,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写出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重大影响。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流亡日本10年,从事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引入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出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1种著作,取得震惊中外的突破性成就。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创办 《救亡日报》。1938年12月到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领导陪都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1940年9月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皖南事变后创作 《屈原》、《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以借古喻今的手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卖国投敌政策,激励人民革命斗志。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创作话剧《蔡文姬》、《武则天》及电影剧本《郑成功》 等。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著作宏富,现有 《郭沫若文集》行世。 郭沫若文学家、考古学家。四川乐山人。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5岁入家塾。1907年读中学。幼年受喜爱文学的母亲的教育,对后来从事诗歌和文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913年岁末赴日本留学,学医10年。其间大量接触近代西方文学艺术,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创作了一批诗作。1921年8月,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在东京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4月回到上海。1926年3月由上海到广东大学任教。不久参加北伐军,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主任。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再去日本,流亡10年,潜心于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只身回国。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0年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1941年皖南事变后,从事戏剧创作,配合抗战。1943年集中力量从事先秦诸子思想研究。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1948年底到达解放区。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9月当选为首届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第9~11届中央委员;第1~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2、3、5届副主席。1949年10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一生创作剧本20部:《黎明》(1919),《棠棣之花》(独幕剧)、《湘累》(1920),《女神之再生》(1921),《广寒宫》、《月光》、《孤竹君之二子》(1922),《卓文君》、《王昭君》(1923),《聂 》(1925),《甘愿做炮灰》(1937),《棠棣之花》(五幕剧,1941),《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2),《南冠草》(1943),《蔡文姬》(1959),《武则天》(1960),《郑成功》(电影文学剧本,1962)。《屈原》为代表作。郭沫若一生除大量的诗作外,还写了很多小说、传记文学、历史剧以及文艺理论著作。这些作品先后收入《沫若文集》17卷本和《郭沫若全集》38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 郭沫若 162 郭沫若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历史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1年出版《甲骨文字研究》,以后陆续刊印《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及《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论著。40年代中期出版《十批判书》。1952年,出版《奴隶制时代》。他是战国封建说的倡导者,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之一。 ☚ 陈寅恪 顾颉刚 ☛
郭沫若 115 郭沫若早期哲学具有泛神论倾向。他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他认为无论是诗的形式还是内容,“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主”。“诗人的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历史研究。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此书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古代史的尝试。1945年出版的 《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也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的重要著作。他的不少著作是与所谓新儒学、新道学、新理学哲学思想斗争的产物。 ☚ 李石岑 汤用彤 ☛
郭沫若 068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县人。1918年,翻译德国诗人海涅《悄静的海滨》,1920年收于《三叶集》出版,此为郭沫若第一篇译作。1919年夏始译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未出版)。1921年译德国史托姆的 《茵梦湖》 (与钱君胥合作),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4年春夏之交,郭沫若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此书的翻译,是他克服留日阶段所接受的泛神论思想影响的开始,也是他实现向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的重要转折。继后,翻译多种马克思著作。如《政治经济与批判》、《黑格尔式的思想的秘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20世纪30年代前后,为郭沫若翻译的高峰期。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经香港到上海,改译了《浮士德》第一部,这是他的翻译代表作。此间他翻译了许多欧美、苏俄及日本的诗歌、小说、戏剧等。40年代后,注重文学创作及其他事业,译作较少,1947年3月底始,郭沫若用1个月时间译出《浮士德》第二部。郭沫若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一文(载1954年8月29日《人民日报》)中认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其译著尚有:屠格涅夫《新时代》,高尔斯华绥《法网》,《德国诗选》、《雪莱诗选》,辛克莱《石炭王》、《屠场》,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席勒《华伦斯泰》、《新俄诗选》等。 ☚ 刘半农 傅东华 ☛
郭沫若 195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文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少时在家乡和成都读书,自幼喜爱文学。1913年赴日学医,接触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19年冬到1920年上半年是其“诗的创作爆发期”,创作了诗集《女神》中的大部分诗篇。1921年与郁达夫等成立了创造社。1923年回国编辑《创造季刊》等刊物。1926年赴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等职。次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再次赴日从事了10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七·七”事变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等职,组织进步文化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稍后,在重庆写出《屈原》等借古讽今的历史剧,引起轰动。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香港领导文化界的爱国正义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务。毕生创作甚丰,出版过诗集、短篇集、历史剧、自传、评论、译作等专集多种。50年代出版过《沫若文集》,1982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郭沫若全集》。 ☚ 胡适 许地山 ☛
郭沫若 209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 “五四”时期,创作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合集)。抗战期间,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有关抗战的文化宣传工作,并著《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大著名历史剧,围绕中国历史上爱国与卖国、统一与分裂、自由与专制、光明与黑暗的尖锐斗争,展开了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借古鉴今,古为今用,产生了强烈的政治效果。代表作《屈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不但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艺术成就也是高超卓越的。他堪称我国历史话剧的奠基人。1949年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奋笔写出 《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大型历史话剧,轰动文坛。他的历史剧创作,把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巧妙结合起来,落笔于往古,归意于当今,想象宽广,感情奔放激越,气势磅礴,语言凝练,充满了浓郁诗意,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有 《沫若文集》行世。 ☚ 欧阳予倩 丁西林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Guo Moruo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郭沫若、郭鼎堂、麦克昂等。1892年11月16日生于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郭沫若少年时代即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同时从许多新的书报杂志上接触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1906年春到嘉定府乐山县高等小学读书,次年升入嘉定府中学堂,此间因带头参加反对旧教育制度的学潮,两次遭到学校当局的斥退,这更培植了他的叛逆精神。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报国济民”的抱负离开祖国赴日本留学。1915年秋由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肄业后,被分配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留学期间,他的兴趣主要在文学方面,又因学习外语的机会,大量接触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等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特别是受到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1918年郭沫若即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8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诗集,它开辟了新的一代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在此前后他还翻译了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的论诗与文学的通信合集《三叶集》。与此同时郭沫若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1年他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 1923年大学毕业后,郭沫若决定弃医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回国后陆续写下的新诗后来结成《星空》(1923)、《瓶》(1927)、《前茅》(1928)等诗集出版。1923到1925年分别创作的三个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1926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1926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塔》、小说散文集《橄榄》等作品。1924年以后郭沫若开始积极参加实际革命活动,思想发生变化。特别是1924年通过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有系统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随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1926年到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夏天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于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他写成诗集《恢复》(1928),以“狂暴的音乐”、“鞭鞑的鼙鼓”回答了蒋介石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显示出大无畏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由于参加实际革命斗争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郭沫若在思想上克服了泛神论的影响,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战士。 1928年2月郭沫若被迫旅居日本,开始了十年政治流亡生活。这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毅然回国,在周恩来领导下团结国统区广大进步力量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此后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郭沫若始终成为国统区民主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抗战以来,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先后完成了《战声集》(1938)、《蜩螗集》(1948)等诗集,《地下的笑声》(1947)等小说集,《沸羹集》(1947)、《天地玄黄》(1947)等杂论集,以及《十批判书》(1945)、《甲申三百年祭》(1944)等重要史学论著。其中《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国共产党当作延安整风的一个重要文件。特别突出的是,从1941年至1943年,郭沫若接连完成了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这些剧作分明借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之口,表现严峻的现实问题,传达人民的现实要求,作品大胆、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激发了人民的斗争意志,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鲜明的现实战斗作用。《屈原》和《虎符》的演出,在当时引起了极为强烈的政治反响。这些剧作代表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第二个高峰。1945年6月,郭沫若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赴苏访问,后写成《苏联纪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郭沫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从事党和国家的政治社会活动、科学文化工作以及对外友好与文化交流活动。他先后担任过政府和科学文化艺术团体的多项领导职务,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二、三届主席、中日友好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尤其是他长期担任科学文化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新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后郭沫若还继续创作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研究,出版了《新华颂》(1953)、《长春集》(1959)、《东风集》(1963)等诗集,《蔡文姬》(1959)、《武则天》(1962)等著名历史剧以及《奴隶制时代》(1952)、《李白与杜甫》(1971)等史学论著,还主编了《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学术著作。1978年6月12月,郭沫若病逝于北京。 郭沫若一生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对中国新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郭沫若全集》(文学编)收入了郭沫若的全部文学著述。 ☚ 鲁迅 茅盾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Guomoruo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四川乐山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受家塾教育,1910年入成都高等学堂附设中学读书,1913年底赴日本留学,“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开始文学创作,写成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1923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和研究。1925年在上海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6年到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流亡十年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0余部专著。1937年回国,1938年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文化工作。抗战期间主要创作历史剧。后在重庆、上海、香港等地文化界从事领导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郭沫若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前茅》、《恢复》,这些诗歌反映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和对新世界的渴望与赞美,在艺术上构思宏伟、想象奇特,激越奔腾的诗情和急骤的旋律融为一体,具有豪放、热烈、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篇什享誉文坛。历史剧有《孔雀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这六部写于40年代的历史剧,在历史题材中蕴含着严峻的社会现实,注入了民族的忧伤和疾愤,号召人民起来同恶势力斗争。解放后写的《蔡文姬》、《武则天》,坚持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历史剧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上,作了新的有益的探索。传记文学方面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洪波曲》等,这些作品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描述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学术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记录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潮流中不断前进的道路。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旧体诗词,如《访日杂咏》(十首)、《重庆行》、《黄山即景》等,于成规中大胆创新,含有无限亲切的韵味。郭沫若在文学理论方面的论著有《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文艺论集》等,对于文艺创作规律、文学的特殊性以及文艺家审美意识等有许多精当的论述。在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方面,还著有《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是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考古学的开拓之作。郭沫若的著作收入《沫若文集》17卷本和《郭沫若全集》38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胡适 郑振铎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字鼎堂。出生于四川乐山一个地主家庭。1910年在成都府中学领导学潮被校方除名。1913赴日学习,1923年归国在上海定居。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创作的诗歌使他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历史剧,1926参加北伐。1927年,因反蒋被迫流亡日本,其间从事考古研究。1937年归国,投身抗战事业。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内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并参与大量政务、外事活动。 在戏剧创作中,郭沫若创作了10多部历史剧,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为革命服务。他主张历史剧创作要“失事求似”(郭沫若原话)。他所创作的《棠棣之花》、《虎符》,尤其是他的著名剧作《屈原》,都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声音。他的剧作是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三位一体的产物。他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剧作家,代表作有:《屈原》、《虎符》、《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屈原》
☚ 田汉 曹禺 ☛
郭沫若 郭沫若现代杰出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生于1892年,卒于1978年。原名郭开贞,曾用笔名有郭鼎堂、麦克昂、易坎人等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自幼在私塾读书,中学期间便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3年,郭沫若东渡日本求学,1918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攻读医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郭沫若深受新文化与新思想的影响,并接触到惠特曼、歌德、高尔基等外国著名作家的诗歌与小说作品,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从此弃医学文,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21年,郭沫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女神》的出版,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的位置,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位划时代的诗人。同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在日本共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积极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1923年,郭沫若大学毕业以后回到祖国,编辑《创造周刊》。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新诗,出版有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等。1926年,郭沫若来到广州,担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参加北伐,并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和副主任等职。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郭沫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任《救亡日报》社社长。1938年,郭沫若在党的指示下,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组织和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期间他创作了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王昭君》、《屈原》、《虎符》、《南冠草》、《孔雀胆》,还出版有杂文集《沸羹集》、《今昔蒲剑》、《天地玄黄》等,新诗集《战声集》、《蜩螗集》等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学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这一时期郭沫若在繁忙的政务和社会活动之余,还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出版有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东风集》、《长春集》、《潮汐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还创作了电影剧本《郑成功》。郭沫若一生投身革命,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郭小川 ">唐 ☛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先后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卜辞通纂》、《殷契粹编》、《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等书,晚年主编《甲骨文合集》。对古文字研究多有贡献。参见“历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戏剧艺术方面提出写历史剧要把握历史的精神,“借古抒怀以鉴今”。作有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武则天》、《蔡文姬》等。参见“历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见“中国现代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学家。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该 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并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学术著作。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及其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了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创作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及《奴隶制时代》等书。现有《沫若文集》、《郭沫若全集》。在中共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参见“文学”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诗人、戏剧家、作家。曾留学日本。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的《女神》以其对新中国热烈的向往、强烈的冲决封建藩篱的激情和形式的绝对自由,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作,并与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提倡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抗日期间,主编《救亡日报》,从事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创作历史剧,并写下了大量的诗文。1949年,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新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戏剧《叛逆三女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蔡文姬》、《武则天》;小说集《塔》、《橄榄》、《水平线下》、《豕蹄》;传记文学《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洪波曲》等。其外还有大量散文、词、论著、译著等作品。其中《女神》和《屈原》为代表作。前者为中国现代诗歌走向成熟的开卷之作;后者开辟了历史剧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的创作道路。曾出有《沫若文集》十七卷。三十四卷《郭沫若全集》正在出版中。参见“历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进行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49年后修订出版考古学旧著,十分重视田野考古工作,在金文和青铜器研究方面贡献突出。创造了标准器断代法,系统整理研究了两周有铭铜器,至今仍为金文和青铜器研究者沿用。参见“文学”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对我国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从事文学创作并领导文化界进行反独裁反内战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长期担负科学文教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著作很多,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奴隶制时代》、《沫若文集》等。这位文坛巨匠十分喜爱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游泳、登山、跑步等。但在其丰富的体育实践中,他坚持时间最长、收获最大的体育项目是“静坐”。从20多岁起直至晚年,几乎从未间断过这项健身运动。他年轻时患神经衰弱症,后从书本上看到了静坐养病法的介绍,便开始学起来。从此每天清晨练习30分钟,临睡前再做30分钟,不到两周时间,竟然使睡眠逐渐恢复了正常。这样,便长年坚持下来,数十年如一日,并且从中总结出四条要领:一是呼吸时必须吸长而缓,呼短而促,宜行于不经意之间。二是身体必须端坐,双目平视,眼微闭,嘴微合,牙关不相接,不可咬紧。后背微圆,前胸不必开张,心窍凹下,双手叉置大腿上。上腹凹下,臂部尽量向后突出。两膝不宜并拢,可离开8~9寸光景。三是精神必须集中,意念在脐下。但思想不能集中时,也不要勉强。四是适宜于饭后1~2小时进行,至少静坐30分钟。地点不限,随处都可进行。他还常向别人介绍静坐的好处。他说:“静坐于修养上有其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都来做,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这与进取主义是不相违背的。”除静坐外,郭沫若还爱好游泳、登山等体育运动,这些都是他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也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陈云 聂荣臻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早年在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4年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其间,深受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进而接触老庄哲学、孔子哲学和印度哲学。同时,他阅读了泰戈尔、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并从中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从泰戈尔的诗歌追随转而对美国诗人瓦尔特·惠特曼的喜爱。惠特曼的诗风和诗形,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是他新诗创作的爆发期。《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炉中煤》等是其诗歌作品中的名篇。《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该诗集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女神》也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1921年夏,他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春毕业后,从日本回到祖国,参加《创造周报》、《创造日》的编辑工作。1924年,再度赴日本,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使他从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转变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科学长。此间,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曾应邀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演。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3月31日,写了著名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披露蒋介石背叛革命,镇压工农群众运动的罪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8月4日,他从九江赶到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随起义军经临川、瑞金等地到达潮汕。在南下途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郭沫若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和太阳社成员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后又旅居日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并在此后一直致力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就显著,贡献重大。抗战初期回国,投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夏衍等主编《救亡日报》,并先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前后,陆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以古喻今,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历史剧创作是他文学道路的又一次高峰,为中国历史剧领域开辟了新路。之前还有《聂荌》、《卓文君》和《王昭君》,解放后有《武则天》和《蔡文姬》等作品。1944年3月,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总结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现实性很强。抗战胜利后,坚持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文化科学的领导组织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事业。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著有自传性较强的小说《少年时代》、《创造十年》、《革命春秋》和《洪波曲》等。曾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长、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 ☚ 刘半农 叶绍钧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员,号尚武,四川乐山人。自幼喜爱文学,尤爱诵读古典诗歌,求学之初,便接触了近代科学,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1914年到日本留学,习医,同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他的创作始于1918年,“五四”运动时期以《女神》等新诗开一代诗风,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积极从事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一、四届常务委员和二、三、五届副主席。郭沫若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尤其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独特的贡献。1928年在日本从对殷代甲骨文和殷、周两代的青铜器、铭文研究入手,开创了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先河,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奴隶制,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符合中国历史。抗战期间所著《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也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著作,对先秦“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反映”理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对先秦诸子的哲学、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思想及其源流和演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一些重要人物和著作做了考辩,自成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著《奴隶制时代》一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生前已有《沫若文集》行世,去世后由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新编了《郭沫若全集》共38卷,分《文学编》、《历史编》和《考古编》。 ☚ 高尔基 消息报 ☛ 郭沫若 郭沫若郭沫若 (1892—1978),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学于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的分设中学。1914年东渡日本,先后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其间,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并从中受到泛神论的思想影响。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同学组织夏社,开始初期的文学活动。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诗集 《女神》。1923年春大学毕业回国后,参加 《创造周报》 《创造口》的编辑工作。并出版诗集 《星空》 等。1924年再度赴日本,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一书,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同年回国。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长。这一时期,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3月发表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夏衍等人主编 《救亡日报》,并先后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 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激励人民的斗志。1944年发表 《甲申三百年祭》 一文,总结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抗日战争胜利后,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同国民党的统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1949年8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继续从事著述,发表了许多诗文和历史、考古著作,同时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60多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甲骨文、金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早在五四时期,即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和自由,为我国的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诗集 《女神》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对中国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剧创作亦开始于五四时期,《聂荌》、《卓文君》和 《王昭君》 等剧本,歌颂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主义意识。皖南事变后,又继续创作了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等6部历史剧剧本,以古喻今,富有战斗性。建国后创作了 《蔡文姬》 等剧本。 在散文、小说创作方面也很有成绩。解放前所作的杂文、政论,文笔汪洋恣肆,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而小说则多为自我主观抒发,自传性较强。所作 《少年时代》、《创造十年》、《革命春秋》、《洪波曲》 等,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时代的侧影。他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在长期的历史研究中,把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加以创造性的结合,论证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存在,并在甲骨文、两周金文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所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 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在组织领导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长期工作中,对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作出很大贡献。 ☚ 艾略特 叶圣陶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文史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另有常用笔名郭鼎堂。生于四川乐山一地主兼商人家庭。1914年初怀抱“救国济民”宏愿,赴日本留学。先习医学,后从事文学活动。曾广泛涉猎东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同时接受了泛神论的影响。1918年前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同时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的第1部诗集《女神》,以狂飙突进的彻底革命精神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为现代新诗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了诗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同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3年回国后出版第2部诗集《星空》,诗风由热烈奔放趋于细腻委婉;其中的抑郁情调流露出 “五四”退潮期知识青年的苦闷心理。不久,较系统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变化,“五卅”运动后,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6年赴广州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文学院长),随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在蒋介石叛变前夕,公开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1928年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同年出版的诗集《恢复》与《前茅》,以质朴粗犷的诗句讴歌革命,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此后旅居日本10年,有多种古文字学与古代史著作。卢沟桥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领导和推动了国统区抗日文艺运动的发展。“皖南事变”后写成《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漓》、《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表现了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的主题,宣传了爱国爱民和团结御侮的思想,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屈原》堪称现代戏剧史上的珍品。日本投降后积极从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写有小说集《地下的笑声》、杂文集《沸羹集》等作品。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等职。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和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坛享有极高声誉。 ☚ 李劼人 许地山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四川乐山人。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及其发展》一书,论证西周是奴隶社会,指出中国同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1944年他写的《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把奴隶制社会的上限推到了殷代,下限延至春秋战国之交。并且阐述奴隶社会转化到封建社会的关键问题。建国以后,其关于中国历史的代表作《奴隶制时代》,主要讨论了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和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1972年,提出了中国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变革是由上而下的这一值得注意的论断。在整理古籍方面,1956年出版的《管子集校》,使《管子》一书易于阅读。他还高度重视《盐铁论》的史料价值。加以标点,分段,注释,于1957年出版。定名《盐铁论读本》。这些古籍的整理校注对中国经济史科学工作者的帮助很大。 ☚ 宋子文 卢作孚 ☛ 郭沫若1892~1978Guo Moruocontemporary writer,historian and archaeologist. Works: Marx Enters the Confucian Temple,Qu Yuan,etc. 郭沫若1892—1978号尚武,学名开贞,留学日本时改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13年底赴日留学。1919年在日本组织“复社”,1921年又组织“创造社”。1923年4月回国到上海,弃医从文,相继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创造日》等刊物。1926年起,先后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兼宣传科上校科长、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总政治部驻赣办事处主任、总政治部驻沪办事处主任等职。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席和政治部主任。这年8月在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避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金文甲骨文研究。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归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1949年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这年8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文联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二、三、五届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至五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58年12月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九、十、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6月在北京病逝。生平著作宏富,有《郭沫若文集》十七卷行世。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字鼎堂。1914年赴日學醫,回國後從事文藝運動。“五四”時期,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立“創造社”,發行創造月刊、季刊。1924年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倡導革命文學。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均有精湛獨到之處。撰有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兩周金文辭大系》等可謂祖述王國維研究而集其大成者。抗戰開始,回國從事抗日救亡文藝運動。建國後,曾先后任中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组織領導工作,為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横溢,為當代杰出之文藝、史學界權威,著名社會活動家,蜚聲國際。公余雅愛揮毫,書法顏真卿,而有個人風貌,迥异時流,對現代書壇頗有影響。 
郭沫若 <西安碑林序> (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