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卷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卷心 【概况】: 异名 竹针(《生草药性备要》),竹心(《本草再新》),竹芯(《中医药展览特刊》)。 基源 为禾本科刚竹属、箣竹属和牡竹属中一些竹种的卷而未放的幼叶。 原植物 正品竹卷心一般指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P.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广群芳谱》),白竹(江苏),毛金竹(浙江)。另有数种也较广泛供药用:粉单竹Bambusa chungii McClure[Lingnania chungii(McClure)McClure]。慈竹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小簕竹Bambusa flexuosa Munro 历史 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治火伤,烧存性。油调搽”。 《本草再新》:“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清暑利湿,止渴生津。”毕培曦《中医药展览》特刊:“竹芯(竹针)为分枝上卷而未展开的幼叶,能清热去烦,消暑止渴,治小儿夜啼等。常用的有粉单竹、慈竹,小簕竹等”。今将小簕竹与淡竹的区别比较如下: 小簕竹每节具多数分枝,而且其竹秆基部分枝具刺的特点为其主要特征。 笋期秋季。(图见《中国竹谱》,19页,图2幅)因其秆基具刺常被农民植于村落周围作绿篱与防御之用。 分布于广东、海南与香港。 余项参见“竹茹”条。 。【药性】:性味 《本草再新》:“苦,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效 清心除烦,消暑止渴。 主治 烦热,小便赤黄,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衄血,火伤。 ❶ 《生草药性备要》:“治火伤,烧存性油调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