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穿山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穿山龙 【概况】: 异名 穿地龙、狗骨头、海龙七、山红笤(《湖北中草药志》,金刚骨(河北、内蒙古、山西),鸡骨头(河北、山东、甘肃)。 基源 为薯蓣科薯蓣属穿龙薯蓣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 穿龙薯蓣 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D.acerifolia Uline ex Diesl:D.garaldei R.Knuth),又名山常山(山东),地龙骨(内蒙占、吉林、辽宁、河北)及其变种柴黄姜Dioscorea nipponica Mak.subsp.rosthornii(Prain et Burk.)C.T.Ting,又名黄姜子(湖北、甘肃、四川)。 历史 本品为东北地区常用草药,在历代本草著作中无此药名。穿山龙根茎含有薯蓣皂甙元是较好的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原料,现已成为医药工业的原料。 《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穿山龙非薯蓣科植物。今考证《图经本草》中所指的成德军萆薢很可能就是这一种,因《别录》载生真定山谷,即今河北真定县。 再以薯蓣属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来看,在黄河以北,除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外,只有穿龙薯蓣一种。因此《别录》萆薢的正品应为本种。 形态 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圆柱形,多分枝,栓皮层显著剥离。茎左旋,长达5m。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0~20cm;叶片掌状心形,变化较大,茎基部叶长10~15cm,宽9~13cm,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顶端叶片小,近于全缘,叶背面有稀疏的白色毛,尤以脉上较密。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腋生的穗状花序,花序基部常由2~4朵花集成小伞状,至花序顶端常为单花,花被碟形,顶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裂片的中央;雌花序穗状,单生,雌花具有退化雄蕊,有时仅有花丝。 蒴果成熟后枯黄色,三棱形,顶端凹入,基部近圆形,棱翅状,一般长约2cm,宽约1.5cm。种子每室2枚,有时仅1枚发育,著生于中轴基部,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状翅,上方呈长方形,长约比宽大2倍。 花期6~8个月,果期8~10个月。(图见《甾体激素药源植物》.65页.图2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700m间山腰的河谷两侧半阴半阳的山地灌丛中和稀疏的杂木林和林缘。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北部、江西(庐山)、陕西(秦岭以北)、甘肃、宁夏、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日本本州、朝鲜和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 【生药】: 栽培 适应性强,能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好。多用根茎繁殖,于早春挖出母株根状茎,切成7~10cm的根段,每段应有1~2个芽苞,按株行距33×46~60cm开沟条栽,深10~13cm,栽后覆土压紧,浇水保湿,10~15天萌芽出土。亦可用种子播种育苗,次年春季移栽。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苗高33cm时应设支架,以利缠绕茎生长。 采集 秋季采挖根茎,除去须根,刮去栓皮,晒干。药材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鉴别 性状 根茎类圆柱形,稍变曲,常有分枝,长10~15cm,直径0.3~1.5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不规则纵沟,并有点状根痕及偏于一侧突起的茎痕,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黄白色,散有淡棕色维管束点。气微,味苦、涩。以根茎粗长、土黄色、质坚硬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最外层为多列木栓细胞,常脱落。皮层较薄,壁微木化,有粘液细胞,以近中柱处为多,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散生外韧型维管束。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91页.图229) 粉末:淡黄色。 ❶ 淀粉粒单粒椭圆形、类三角形、葫芦形、圆锥形、贝壳形或不规则形,均较扁,边缘有凹凸,一端尖突,直径3~17μm,长至33μm,脐点长裂缝状。 ❷ 草酸钙针晶束见于粘液细胞中,长48~112μm。 ❸ 木化薄壁细胞长椭圆形,长方形或梭形,一端常狭窄,直径26~77μm,长至343μm,壁厚2~5μm,纹孔较小而稀疏,有的胞腔内含黄色粒状物。 理化 取样品粉末5g,加2mol/L盐酸60ml,加热水解3.5小时,放冷过滤,残渣用水洗至中性,烘干(80~100℃),加石油醚(60~90C)回流提取4小时,提取液蒸干,残渣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薯蓣皂甙元,25α、F-螺甾-3,5-双烯为对照,以氯仿-丙酮(93∶7)为展开剂,展距11cm,喷以3%磷钼酸乙醇液,加热后显蓝色。(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92页.图230)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薯蓣皂甙(Dioscin)等多种甾体皂甙,含量约1.5~2.6%。 皂甙水解后得薯蓣皂甙元(Diosgenin)。根茎中还含25-D-螺甾-3,5-二烯(25-D-Spirosta-3,5-diene)[1]。另含毒鱼豆酸(Piscidic acid)[2,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25 [2] 药学学报 1980;15(12)∶764 [3]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20。【药理】: ❶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穿山龙制剂(水-醇提取物,主含总皂甙)1∶4000~1∶1000浓度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 当浓度过高(1∶1000),可导致蛙心停搏。但洗去药液后仍可恢复收缩。 青蛙肠道注射4%穿山龙药液0.2ml,可使半数以上在位蛙心收缩振幅加大,并使活动时间延长。穿山龙的薯蓣总皂甙给麻醉兔、犬、猫等iv后主要出现降压作用,心率减慢,呼吸兴奋。 1∶100,000和1∶200,000浓度穿山龙总皂甙,仅使正常离体兔耳灌流量增加4%~5.8%;而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耳血管则能增加23.6~34.5%。穿山龙1∶10,000~1∶250药液灌注离体兔耳,可使部分兔耳血管收缩,部分兔耳血管扩张,浓度过高(>1∶250)时主要出现收缩效应。 预先po或iv薯蓣皂甙180mg/kg,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心肌缺血性心电图有改善作用。口服组改善率为57%,静注组为80%,而对照组自然改善率为25%。 用86Rb示踪法结果表明,穿山龙能使小鼠冠脉营养性血流量增加61.5%。 以10%穿山龙制剂0.4~0.8ml/kg给麻醉猫iv,均有明显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并伴有心肌耗氧量及动、静脉氧差的下降,尤以0.8ml/kg组心肌耗氧量下降最明显。 ❸ 抗凝作用 薯蓣皂甙能延长血液的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元时间,并减低凝血酶元指数。 冲洗药液后,可缓慢恢复正常收缩。 离体肠肌试验表明,穿山龙制剂在低浓度(1~7mg/100ml)时,有部分的肠段表现为张力增加,随著浓度的增大,张力增加的肠段数逐渐减少,大剂量(16mg/100ml以上)时,有多数肠段表现为张力下降。对麻醉犬在位肠活动,呈兴奋现象,并随著剂量的加大而增强。 ❻ 镇咳、平喘和祛痰作用 穿山龙总皂甙对小鼠氨水引咳法实验表明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而薯蓣皂甙元无效。小鼠酚红法实验表明ig穿山龙总皂甙、水不溶性皂甙,ip穿山龙煎剂均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大鼠毛细管表明,穿山龙制剂有祛痰作用。豚鼠组胺喷雾法表明,ig穿山龙制剂0.15g/kg及0.25g/kg剂量,喘息抑制率分别为70%及100%❼ 其它 本品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和抗放射作用。 毒性 本品水溶性总皂甙小鼠po的最大耐受量为15.6g/kg。iv的LD50为750mg/kg。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17。【药性】: 性味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平,苦。” 功效 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 主治 风寒湿痹,慢性气管炎,消化不良,劳损扭伤,疟疾、痈肿。 ❶ 《东北药用植物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浸酒。 外用:鲜品捣敷。。【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黄芩、桔梗,治慢性支气管炎。 ❷ 配鲜苎麻根,治痈肿恶疮。 方选和验方 ❶ 《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熟地54g,川断27g,当归、紫河车、鹿角霜、威灵仙各30g,白芍36g,穿山龙、露蜂房、甘草各18g,地龙24g,山豆根15g,蜈蚣15条。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 每日2次,每次1丸。” 口服每日3次,每次2~4片。(应从小剂量开始)本药有一定毒性,在用此药前应询问用药史。” 单方应用 ❶ 《东北药用植物志》:“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鲜穿山龙根茎60g。水600ml,可煎用5~6次,加红糖效力更佳。 ” ” ” 6天为1疗程,休息3天后再行第2疗程,也可连续治疗12天。” ” ” 疗程1~2月,剂量可增大到4ml,每日两次肌注。该药无明显副作用,近期疗效较好,可长期间断使用。” ⑾山东医药 1990;(4):“治疗脂肪瘤:穿山龙(干品)250g,放于2000ml 60°的白酒中浸泡半月,日服2次,每次20ml,连服3月。” ⑿《中药学》:“治疗风湿关节痛及关节扭伤,腰腿痛:穿山龙30g,加红糖适量,水煎服;或用穿山龙90g,加入白干酒500ml,浸泡7天,分次酌服。” ⒀《中药学》:“治疗腹痛:穿山龙15g,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