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穿山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穿山甲 【名称出处】:《本草图经》 【概况】: 异名 鲮鲤甲(《别录》),鳣鲤甲(《补缺肘后方》),鲮鲤角(《本草衍义》),川山甲(《三因方》),鳣鲤甲(《本草经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疡科遗编》),麒麟片、鳞片、随碱片(《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鲮鲤科穿山甲属动物鲮鲤药用其鳞甲。 原动物 鲮鲤Manis pentadactyla L.,又名石鲮(《临海异物志》),龙鲤(郭璞《江赋》),鳞鲤(《本草图经》),石鲮鱼(《纲目》),陵鲤、钱鲤甲(《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身体狭长,成兽长50~100cm。头呈圆锥形,耳小,眼小,吻尖,舌细长,无齿。四肢粗短,前肢略长于后肢。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各具5趾,趾(指)爪强健有力,尤其中间趾爪特别粗长。 身体背面,四肢外侧和尾部披覆瓦状角质鳞片,鳞片间杂有数根刚毛,颜面从下颌始,过胸腹直至尾基以及四肢内侧无鳞而著生稀毛。两颊、眼、耳周亦被毛。 鳞甲颜色呈黑褐色和棕褐色,而以黑褐色较为多见。 腹部灰白色,毛棕色。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木,草莽等各种环境中,但极少居于石山秃岭地带。掘洞穴居。 昼入夜出,能爬树游水,常雌雄同居。以白蚁为食,亦食其它蚁类和昆虫及其蛹卵。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东自江苏、安徽南部,西北自四川南部及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数量较多。。【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 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cm,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数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 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半透明、不带皮肉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黄色。 呈无定形碎块,近无色、淡黄色或黄色,有大小不一的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空洞,碎块连缘凹凸不平或有凹陷,偶见细纹理。(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63页.图378) 加工炮制 ❶ 穿山甲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肉,筛去灰屑,洗净,晒干。按大小个分开。 每100kg穿山甲,用米醋30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醋山甲,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鳞片含大量角蛋白,多种氨基酸[1];经砂烫炮制品提取分离到硬脂酸、胆甾醇、二十三丁胺、碳原子数为26和29的二个脂肪族酰胺、D-丝-L-酪环二肽[Cyclo-(D-seryl-L-tyrosyl)]和L-丝-L-酪环二肽[Cyclo-(Lseryl-L-tyrosyl)]。穿山甲含18种元素(Zn、Na、Ti、Ca、Pb、Si、P、Fe、Mn、Cr、Mg、Ni、Cu、V、B、Al、Mo、Sn),其水溶液含16种游离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誌.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28 [2] 药学学报 1988;23(8):588 【药理】: 麻醉犬ia穿山甲煎剂20mg(生药)/kg,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即有直接扩血管作用。 参考文献 新医药学杂志 1976;(5):38 【药性】: 性味 咸,凉。 ❶ 《别录》:“微寒。” 归经 入肝、肾经。 ❶ 《纲目》:“入厥阴、阳明经。” 功效 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 主治 治痈疽疮肿,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 外用止血。 ❶ 《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气血不足,痈疽已溃者慎服。 ❶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痘疮元气不足不能起发者,不宜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王不留行,治哺乳妇女乳汁壅滞,乳汁不通畅。 ❷ 配当归、川芎,治血滞经闭、风湿痹痛。 ❹ 配三棱、莪术、丹参、鳖甲等药,治癥瘕痞块。 ❻ 配地龙、全蝎、乌蛇肉等,治风湿痹痛,肢体拘挛或强直者。 ❽ 配羌活、防风、苏木等,治风湿痹痛,肢体拘挛,或强直疼痛,不得屈伸。 ❿ 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治痈疽初起。 ⑾配黄芪、当归、皂角刺等,治痈疽脓成未溃。 ⑿配当归、赤芍、红花等,治瘀血经闭。 ⒀配王不留行、枸橘李、夏枯草、山慈菇等,治肝经郁结,经络痞塞,聚结成核的乳腺癌,症见肿块坚硬,胸闷不适等。 ⒁配昆布、海藻、象贝、生黄芪等,治痰气交阻,气滞血瘀的颈淋巴结肿大或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⒂配瓜蒌根、桃仁、红花等,治跌打损伤,瘀血积聚,硬肿疼痛。 ⒃配白芥子、威灵仙、透骨草等,治损伤后期局部硬痛,功能障碍。 方选和验方 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痈疽无头:穿山甲、猪牙皂角(去皮,弦)各30g。共炙焦黄为末。每用3g,热酒调下。 其疮破,以冬瓜藤为末敷,疮干即水调敷之。诸疖疮皆可用。 ” 上共研末。吹喉内。 每用15g,捣烈葱白汁,和成厚饼,约径5cm,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20日以后,再依此法用1次。仍服治风补理药。 忌口远欲以自养。 ❺ 《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肺脓疡:穿山甲、瓜蒌仁、花粉各6g,桔梗5g,炙甘草3g,苡仁12g,鱼腥草30g,白及2g。日1剂煎服。 ” ” ❿ 《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骨结核:炙马钱子、山甲(炒珠)、附子、全蝎、地鳖虫、黄芪各50g,鹿茸10g,白花蛇100g,蜈蚣100条。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5g。 ” ⑾《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不孕症:当归、赤芍、炮山甲、土鳖虫、川牛膝、红花、三棱、莪术各10g,川芎5g,肉桂3g。水煎服。 ” ⑿《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乳汁不通:王不留行、穿山甲、血见愁、当归尾、黄芪头、白芷、全瓜蒌、漏芦,通草。水煎服。” ⒀《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窦炎等所致的梅核气及精神刺激因素引起的梅核气:鳖甲、穿山甲、 ” ⒄《常见病症中草药自我疗法》:“治疗淋巴结核:核桃50个(去壳),穿山甲25g,僵蚕25g,蜈蚣30条,全蝎2.5g,火硝2.5g。上药共研为末,每次5g,每日2次,陈酒送服。 孕妇、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服。” ⒅《常见病症中草药自我疗法》:“治疗阴囊湿疹、瘙痒:海螵蛸9g,炮山甲9g,冰片0.3g。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密封,用时将药粉涂撒患处。” ⒆炮甲合剂(湖北中医杂志 1983;(5))治疗脊椎压缩性骨折:内服炮甲合剂(炮甲、杜仲、续断、桃仁、红花、鸡血藤、赤芍、砂仁、土鳖、丝瓜络、木香、故纸、全蝎、牛膝)。初期加大黄、厚朴、枳实,甚加芒硝。中期加毛姜、自然铜、血竭或猴骨。 后期重用强肾壮腰之品,配合天津医院骨科拱桥式练功法,取得显著疗效。 ⒇金甲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9;(1))治疗十二指肠憩室:鸡内金、穿山甲各20g,白术、枳壳、瓦楞子各30g。 上药共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6g。 (21)珠鳖散(山西中医 1990;(5))治疗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血清蛋白比例倒置:取炮甲珠2份,醋炙鳖甲3份。共为细面,过罗,贮瓶备用。每服6g,日服2次,白开水送服。 疗程1~3月左右。 (22)山甲枇杷清肺饮(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粉刺病:穿山甲25g,生地25g,黄芩15g,生石膏30g,丹皮15g,赤芍15g,枇杷叶15g,桑白皮15g,知母15g,甘草10g,大黄10g,当归15g。水煎服。 (23)山甲夏枯草汤(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瘰疬:穿山甲30g,夏枯草30g,白芍30g,玄参15g,海藻15g,昆布15g,桔梗10g,陈皮15g,柴胡15g,当归15g,甘草10g,僵蚕15g。 水煎服。 (24)山甲逍遥散(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乳腺增生症:穿山甲30g,白芍30g,当归15g,柴胡15g,茯苓25g,白术25g,甘草10g,薄荷30g,陈皮25g,黄芩15g。 (25)山甲大黄牡丹皮汤(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肠痈病早中期:穿山甲20g,大黄10g,牡丹皮15g,桃仁15g,冬瓜仁15g,芒硝15g,双花25g,连翘15g,皂刺15g,防风15g,白芷15g,甘草10g。水煎服。 (26)穿粉散(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6))治疗旋耳疮:轻粉(研细,隔纸微炒)、穿山甲(炮)、铅粉、黄丹各15g。 上述4药,共研极细末。用时以香油调和,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10天可愈。 (27)穿山甲散(江西中医药 1981;(3))治疗卵巢肿瘤:炒穿山甲60g,醋炒莪术15g,醋炒三棱15g,醋炒五灵脂15g,炒黑丑15g,醋元胡15g,川牛膝15g,当归30g,川芎30g,醋大黄15g,丹参30g,肉桂15g,麝香0.06g。上药如法炮制,除麝香外,共焙干研成极细粉末,再加麝香和匀,用瓷瓶密封待用,也可炼蜜为丸。麝香有困难者,不用也可。 每日3次,每次6~9g,饭前白开水送下。 服药期间可加强营养,勿忌口。 (28)《本草图经》:“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黄)、木通各30g,自然铜15g(生用)。3味捣罗为散。每服6g,温酒调下,不计时候。” (29)《仁斋直指方》:“治便毒便痈:穿山甲15g,猪苓6g。并以醋炙研末。 酒服6g。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 ” (30)《本草衍义》:“治气痔脓血:穿山甲30g(烧存性),肉豆蔻仁3个。同为末。米饮调6g服。甚者加猬皮30g,烧入。 中病即已,不必尽剂。” (31)《杨氏家藏方》:“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30g,干枣10枚。上同烧灰留性,研为细末。每服6g,当发日,日未出时井水调下。 ” (32)《普济方》:“治痢,里急后重:穿山甲、好蛤粉等份。上为细末。 每服3g,好酒空心调服。” (33)《滇南本草》:“治疝气膀胱疼痛:穿山甲(炒)9g,茴香子6g。为细末。每服6g,滚水酒送下。” (34)《仁斋直指方》:“治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1.5g,入麝香少许,温酒服。即发红色。” 单方应用 ❶ 《仁斋直指方》:“治肿毒初起:穿山甲插入谷芒热灰中,炮焦为末60g,入麝香少许。每服7.5g,温酒下。 ” ❸ 《鲍氏小儿方》:“治聤耳出脓: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 ” 1日换药1次,如创面脓液分泌过多1日可换2次。一般来说,创面脓液分泌越多,创面越易愈合。如经过一段时间换药,创面分泌物仍然很少,此时可根据全身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给予益气、养血、健脾中药内服。” ⑿《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穿山甲15g。加水煎汤,每日服2次,7天为1疗程。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穿山甲,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谚曰: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食了乳长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专行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又按《德生堂经验方》云: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中加穿山甲7片,炮熟,同全蝎炒11个,葱、姜同水煎,入无灰酒20ml,热服取汗,避风。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