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积雪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积雪草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地钱草(《唐本草》),马蹄草(《滇南本草》),崩口碗(《生草药性备要》),地棠草(《植物名实图考》),落得打(江苏),大金钱草(江西),崩大碗(广西)。 基源 为伞形科积雪草属植物积雪草的全草。积雪草属全世界有20余种,中国产1种。 原植物 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Hydrocotyle asiatica L.) 历史 积雪草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唐本草》注曰,其叶圆如钱大,茎细蔓延,生溪涧侧,捣敷热肿丹毒。 荆楚人以叶如钱,谓为地钱草,徐仪《药图》名连钱草……。”所述可能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 《植物名实图考》云:“今江西、湖南阴湿地极多,叶圆如五株钱,引蔓铺地,……或谓以数枚煎水,清晨服之,能去百病者,……。”确是指今伞形科本种植物,但在该书中也绘制另一种破铜钱,根据图形来看,属伞形科天胡荽一类植物。《中国药典》1985,1990年版所收载的积雪草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细长匍匐,节上生根。单叶,叶柄长1.5~2.7cm;叶鞘膜质;叶片圆形、肾形或马蹄形,长1~2.8cm;宽1.5~5cm,边缘有钝锯齿,基部阔心形,两面无毛或在背面脉上疏生柔毛;掌状脉5~7条,脉上端分叉,两面隆起。单伞形花序,2~4个聚生于叶腋,花序梗长0.2~1.5cm,有或无毛;苞片2,稀为3,卵形,膜质,长3~4mm.宽2.1~3mm;每一伞形花序有花3~4,聚集成头状,花无柄或有1mm长的短柄;花瓣卵形,紫红色或乳白色,膜质,长1.2~1.5mm,宽1.1~1.2mm:花丝短于花瓣,与花柱等长。 果实圆球形,两侧扁压,基部心形至平截形,长2.1~3mm,宽2.2~3.6mm,每侧有纵棱数条,棱间有明显的小横脉,网状,表面有毛或平滑。花果期4~10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32页.图版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阴湿的草地或水沟边,海拔200~1900m。 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大洋洲群岛、日本、澳大利亚及中非、南非也都广为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向阳和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 多用分株繁殖,在4~5月老株萌发返青后挖起,分成单株,按行株距26×7cm开沟条栽,深3~5cm,种苗的匍匐茎连根埋在沟里,叶片应露在地面。栽后覆土浇水。当新叶长出后即行中耕除草和追肥1~2次。 每年收割后需用人畜粪水追施1次,越冬时再施堆肥,以利生长。 采集 夏、秋季拔取全株,除去泥沙杂质,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州、广西。 鉴别 性状 全草多皱缩成团。根圆柱形,长2~4cm,直径1~1.5mm,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皱纹。茎细长弯曲,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上著生细根或有细根脱落痕。叶多皱缩破碎,淡绿色,近圆形或肾形,直径1~6cm,边缘有粗钝齿,有扭曲的长叶柄,基部有膜质的叶鞘。 气特异,味微辛。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多边形,下表皮细胞排列略不规则,气孔较多,气孔多为不定式。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圆形或近方形。皮层为7~9列薄壁细胞,外侧数列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外韧维管束6~7个排列成环,韧皮部外侧为微木化的纤维群,木质部导管6~10个。 髓部由较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皮层及射线中分布圆形的油管,直径24~34μm,周围分泌细胞5~7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68页.图553.554)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醇适量,热提1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羟基积雪草甙和积雪草甙为对照,以正丁醇-乙酸-水(4:1∶1)为展开剂,展距17.5cm,喷4%磷钼酸乙醇液,加热至110℃,斑点均显蓝色。(图见同上.569页.图555)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含黄酮类:3-葡萄糖槲皮素(3-Glucosylquercetin)、3-葡萄糖山柰酚(3-Glucosylkaempferol)[1];多种α香树酯醇型的三萜成分:积雪草甙(Asiaticoside)[2,3]、参枯尼甙(Thankuniside)[4]、异参枯尼甙(Isothankuniside)[5,6]、羟基积雪草甙(Madecassaside)[7,8]、玻热模甙(Brahmoside)、玻热米甙(Brahminaside)、玻热米酸(Brahmic acid)和积雪草酸[2,9,10],以及马达积雪草酸(Madasiatic acid)[11]。 此外尚含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积雪草糖(Centeilose)[12]、蜡、胡萝卜烃类、叶绿素、山柰酚、鼠李糖的黄酮甙[13]。此外尚含生物碱、β-谷甾醇、鞣质、氯化钾及硫酸钾等[14]。 参考文献 [1] Pharmazie 1983;38(6):423 [2] C A 1969;71∶10301d [3] CA 1969;70∶830v [4] CA 1962;57∶7371b [5] Indian JChem 1968;6(9):543 [6] CA 1969;71∶61593h [7] CA 1969;70∶80869r [8] CA 1968;68∶29901j [9] CA 1968;69∶65129t [10] CA 1961;55∶6524f [11] Dictionary of Organie Compounds.4ed.Sixth Supplement.Chapman and Hall,1969∶154 [12] CA 1969;71∶10301d [13] CA 1969;70∶80869r [14]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707。 【药理】: 本品所含积雪草酸(Asiatic acid)和积雪草甙,局部外用,有促进伤口愈合,刺激肉芽发生,促进表皮角质化,并有助于产生新的结缔组织。 对皮肤的呼吸和生物合成没有显著的影响,具备治疗各种皮肤病灶(包括麻疯、结核)的基础。积雪草甙对小鼠、豚鼠、兔im或皮下植入时可促进皮肤生长、局部白细胞增多、结缔组织血管网增生、粘液分泌增加、毛及尾的生长加速等[1]。 毒性 本品醇提取物对大鼠ip的LD50为1.93g/kg。积雪草甙对小鼠、兔sc0.04~0.05g/kg能产生中毒症状;0.2~0.25g/kg则增加出血时间,导致出血[2]。 参考文献 [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出版社,1986∶91,92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74 。【药性】:性味 苦、辛,寒。 ❶ 《本经》:“苦、寒。” 归经 入肝、脾、肾经。 ❶ 《泉州本草》:“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 痧气腹痛,暑泻,痢疾,湿热黄疸,砂淋,血淋,吐、衄、咳血,目赤、喉肿,风疹,疥癣,疔痈肿毒,跌打损伤。 ❶ 《本经》:“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 ” ⑾《闽东本草》:“治暴热痧气,腹痛腹胀。” ⑿《广东中药》第2册:“消暑热,去湿热。治肝肿大,肋膜炎,双单喉蛾,防治麻疹,并解钩吻中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植物名实图考》:“虚寒者不宜。”。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岭南草药志》:“治误食砒霜及其他食物中毒,如钩吻及蕈中毒:积雪草120g,胆矾3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江西民间草药》:“治湿热黄疸:积雪草30g,加冰糖30g。水煎服。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