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筋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筋草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 到老嫩(《贵州中草药名录》),三线草、拔毒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荨麻利冷水花属植物石筋草的全草。 原植物 石筋草Pilea plataniflora C.H.Wnght(Pilea taitoensis Hayata),又名全缘冷水花(《海南植物志》),西南冷水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歪叶冷水麻、恒春冷水麻(《台湾植物志》)。 历史 本品首见于《植物名实图考》,云:“石筋草,生滇南山石间。丛生易繁,紫绿圆茎,叶似乌药叶,淡绿深纹,劲脆有光。叶间抽细紫茎,开青白花,碎如黍米,微带紫色。”《滇南本草》也有收载。 经考正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50cm,多汁液,无毛。 茎基匍匐,节上生根。叶对生;叶柄红色,长1~6cm,每对叶柄近等长或不等长;托叶三角形,长不过4mm,纸质,生于叶腋内,宿存;叶片肉质,卵形或狭卵形,长2.5~10cm,宽2~4cm,通常下部的为小,向上渐大,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微缺或宽楔形,略偏斜,全缘,两面无毛,上面钟乳体线状,下面钟乳体短线状;基出脉3条,侧脉弧形达叶顶端。 花雌雄同株;聚伞花序具细梗,腋生,长于叶柄,有长约2.5cm总花梗;雄花花被片4,狭倒卵形,长1~2mm,背面有1条脉纹,顶端有短角,雄蕊4枚,与花被片对生;雄花花被片3,三角形,不等大,柱头画笔头状。瘦果卵形,扁压,长约0.8mm,表面有疣状突起。 花期5~6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10页.图101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1200m的山坡林下或岩灰岩壁上。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海南、广西。 越南亦有分布。。【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 辛、酸,微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酸,温。” 功效 祛风除湿,活络消肿。 主治 ❶ 《滇南本草》:“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麻木。舒筋活络药酒方中用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