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育种
60年代以前中国种植的水稻都是高秆品种。 当每公顷超过4.5吨时,一般都易倒伏;常遭台风袭击的地区,尤为突出,籼稻又比粳稻严重。50年代后期广东省潮阳县农民从台风过后严重倒伏的南特16号大田中发现矮秆抗倒伏的单株,选出繁殖,后命名为矮脚南特。 与此同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应用矮秆品种矮仔占作矮源进行杂交育种,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品种。后来南方其它省区也相继育成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矮秆品种,实现了矮秆化,平均每公顷提高产量750~1500千克。 这是水稻育种的重大成就,它比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推广中矮秆高产IR系统品种约早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