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直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直音 音韵学术语。 汉字早期注音方法之一,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某音某。如《汉书·艺文志》:“《别栩阳赋》五篇。”东汉服虔注:“栩音诩。”《汉书·地理志》:“清河郡……绎幕。”。”东汉应劭注:“绎音亦。”直音注音法始于汉末,“直音”一词出现于宋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春秋直音》三卷,德清承方淑智善撰,刘给事一止作序。”直音注音法流行至今,因为这方法最简便适用。 直音克服了比况、读若一类注音法读音不确的弊病,但自身也有很大局限。表现为同音字冷僻难识和一音只有一字时,直音法就行不通了。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改变注音字声调的直音注音法,有效地克服了直音的局限性。 唐唐玄度《九经字样》的注音就是“但纽四声,定其音旨”,如“控音空去”,意为“控”字读“空”字的去声;“折音旃入”,意为“折”字读“旃”字的入声。尔后,直音注音法就包括了改变声调的手段。 一般说来,直音的基本形式是音某,根本目的是为冷僻字注音,实际上并不这样简单。早期的直音有下列情况。 从形式上说,除一字对一字的基本形式外,还有4种: 《汉书·律历志》:“方尺而环其外,旁有庣焉。”魏郑氏注:“庣音条桑之条。”“条桑”出自《诗经·七月》“蚕月条桑”。《汉书·五行志》:“龙亡而漦在。”郑氏注:“漦音牛齝之齝。”“牛 ❸ 注音方法与❷ 基本相同,只是省略了“之某”。 《汉书·礼乐志》:“群生啿啿,唯春之祺。”服虔注:“啿音‘湛湛露斯’。”服注意为“啿”音“湛湛露斯”之“湛”。“湛湛露斯”出自《诗经·湛露》。 《汉书·律历志》:“泛泛滇滇从高斿。”晋朝晋灼注:“滇音振旅阗阗。”晋注意为“滇”音“振旅阗阗”之“阗”。“振旅阗阗”出自《诗经·采芑》。 ❹ 注音字本身有几读。《汉书·五行志》:“匹马觭轮无反者。”服虔注:“觭音奇偶之奇。”“奇”有居宜切、渠羁切声母清浊两读,“奇偶”的“奇”读清声母居宜切(今音ji),服虔认为“觭”与“奇”的清声母读音相同。《地理志》:“余杭。”孟康注:“杭音行伍之行。”“行”有胡郎、户庚、下更(更,去声)三切,“行伍”的“行”读胡郎切(今音háng)。孟康认为“余杭”的“杭”与“行伍”的“行”同音。 从内容上说,除了单纯为冷僻字注音的直音以外,还有大量与释义有关的直音。主要有两种情况: 唐以后的直音,逐渐趋向单纯注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