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谷子施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谷子施肥fertillzation of foxtail millet

根据谷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结合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所采取的施肥技术。
需肥特性
谷子耐旱、耐瘠,对环境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但是,为了达到高产,还要通过施肥措施充分满足其对养分的需要。谷子有春谷和夏谷之分,由于各生育期的水热条件不同,产量水平各异,所以,春谷和夏谷对养分的需求也略有差别。据研究,每生产100千克籽粒春谷需4.7千克氮(N)、1.6千克磷(P2O5)和5.7千克钾(K2O),夏谷需2.5千克N、1.2千克P2O5和2.4千克K2O,N:P2O5:K2O分别为1.0:0.3:1.2和1.0:0.5:1.0。谷子在不同生育期内所吸收氮、磷、钾数量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百分数,如下表所示。


谷子不同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磷、钾的吸收量

生育期占全生育期总量的比例(%)
干物质NP2O5K2O
出苗至拔节
拔节至抽穗
抽穗至开花
开花至成熟
3.2
29.6
12.3
54.9
9.5
40.8
21.9
27.8
6.0
19.2
17.9
56.9
7.4
50.7
11.4
30.5

由表中可见,谷子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性有较大的差异。
出苗至拔节期
苗期谷子生长缓慢,生长中心为分蘖、叶片和叶鞘,兼有根的生长。为了保证生长中心的需要,苗期干物质在植株叶片、叶鞘、根各部位的分配分别为44.4%、37.8%和17.8%。除光合产物向生长中心分配之外,谷子所吸收的氮、磷、钾也向生长中心集中,拔节时,叶片、叶鞘、根中积累的氮分别为植株总氮量的53.1%、37.0%和9.9%,各部位积累的磷分别为总磷量的46.7%、43.7%和9.6%。而钾的积累不同于氮、磷,叶鞘中积累的钾比叶片多,叶片、叶鞘、根各部位的钾量分别为总钾量的35.6%、54.7%和9.7%。叶中积累较多的氮有利于光合作用,叶鞘中积累较多的钾则能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磷在植株各部位的分配大体相同,主要用于细胞分裂和干物质中含磷化合物的形成。拔节前谷子吸收养分的速度比干物质积累速度快,因此,植株各部位氮、磷、钾的含量是全生育期最高的,以后随着干物质积累量的迅速增长而降低。谷子在拔节前,由于地上部生长缓慢,需肥不多,在一般情况下,土壤本身的养分能满足谷子苗期的需求。但在种植夏谷时由于前作消耗养分较多,前作收获后随即播种夏谷,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偏少。在东北地区或西北的高寒地区,春季气温较低,不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及春谷苗期对养分的吸收。在这些条件下,谷子在苗期有时会出现缺肥现象。
拔节至抽穗期
拔节期是谷子生育的转折点。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明显加快,到抽穗时,短短的28天内所积累的干物质已达总积累量的29.6%,出现干物质积累的第一个高峰。拔节后,以茎的生长最快,其次是叶(包括叶鞘)、根和穗,抽穗时各部位干物质的分配量分别为52.8%、26.7%、14.1%和6.4%。为了适应干物质迅速增长的需要,谷子对养分的吸收量也不断增多,本期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吸收总量的40.3%、19.2%和50.7%。这是谷子吸收氮、磷、钾的第一个高峰,氮、钾的吸收速度比干物质积累要快。这说明,氮、钾对营养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期所吸收的氮优先向叶中分配,抽穗时分配到叶、茎、根、穗中的氮分别为45.1%、32.7%、11.7%和10.5%。钾则优先向茎中分配,在各部位中分配的钾量分别为27.6%、54.6%、11.2%和6.6%。磷的分配不同于氮、钾,分配量分别为41.8%、27.5%、7.4%和23.3%,相比之下,分配到穗中的磷比较多,这是因为磷对生殖器官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谷子在拔节后所吸收的氮主要是肥料氮。因此,施足基肥和早期(拔节初期)追施氮肥,供谷子在拔节后吸收和利用,是保证谷子丰产的基本条件。
抽穗至开花期
抽穗是谷子营养器官生长盛期的顶点,开花后,株高不再增加,茎叶生长趋于停止。开花时植株茎、叶、根、穗各部位所分配到的干物质分别为59.6%、20.3%、10.6%和9.5%,分配到的氮分别为44.4%、34.8%、6.5%和 14.3%,磷 为 24.9%、37.2%、8.9%和29.0%,钾为61.6%、21.0%、9.6%和7.8%。应当指出,谷子开花期仍需吸收较多的氮,8天内吸收的氮占总吸收量的21.9%,吸氮强度比拔节期高。分配到茎中的氮除用于组织结构的形成外,还有一部分贮存在茎中,供开花后籽粒形成时利用。抽穗至开花期植株各部位中的磷以叶中为最多,其次在穗中,此时叶片的光合效能对谷子产量形成至关重要,形成籽粒所需的光合产物有70%是靠开花后叶片光合作用所合成的,分配到叶中的氮和磷能提高光合效能。茎中分配到较多的钾有利于光合产物大量迅速地向籽粒转输。
开花至成熟期
谷子开花以后植株各部位的生长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营养器官已不再增长,而籽粒部分则明显增加。光合产物大量向籽粒中转输,植株完全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生长中心由营养器官转为生殖器官—籽粒,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出现第二次高峰。本期积累的干物质达全生育期总量的54.9%,成熟时分配到植株各部位的干物质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穗及籽粒占52.0%,茎占32.1%,叶占10.2%,根占5.7%,充分体现了以籽粒为生长中心的生育特点。养分在穗及籽粒、茎、叶、根中的分配率大致如下:氮分别为61.0%、20.3%、14.3%、4.4%;磷分别为80.9%、9.6%、6.1%、3.4%;钾分别为35.1%、45.0%、12.8%、7.1%。养分的分配规律与各营养元素本身和生理功能及形成的有机及无机化合物的种类有密切关系;氮向籽粒中大量转输,主要形成蛋白质及氨基酸,磷也大量向籽粒中集中,形成植素等含磷化合物,钾与氮、磷不同,向籽粒中转输的数量较少,在完成向籽粒运输碳水化合物任务后较多地积累在茎中。谷子开花至成熟期所吸收的氮、磷、钾分别为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27.8%、56.9%和30.5%。谷子后期所吸收的氮主要来自土壤氮。同时,谷子全生育期所吸收的肥料氮最后有74.7%积累在籽粒中。谷子成熟时籽粒中的氮有37.6%是从根、茎、叶中转移过来的,但各部位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是不同的,据黑龙江省试验,叶片中的氮有85.2%、叶鞘中的氮有75.3%、茎中的氮有66.3%、根中的氮有50%以上最后都转移到籽粒中。因此,谷子早期合理施用氮素追肥不仅能促进营养生长,而且还能增加谷子产量,改进品质。谷子开花后所吸收的磷在全生育期吸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氮和钾,这说明,谷子穗部及籽粒的形成需要较多的磷。由于谷子前期吸收的磷相对数量较少,一半以上是在开花后吸收的,这部分磷直接用于籽粒的形成,成熟时籽粒中的磷只有14.2%是从茎、叶和根中转移过来的。为了保证谷子开花后对磷的大量需要,在缺磷的土壤条件下增施磷肥是使谷子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谷子后期所吸收的钾全部来自于土壤,钾后期集中在叶中有利于光合作用,集中在茎中能增强抗倒伏的能力。
施肥技术

基肥
多为有机肥。谷子根系发达,吸肥力强,后期吸收的土壤养分较多,只有通过增施有机肥的措施才能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保证谷子持续增产。有机肥的一般用量为每公顷22.5~45吨,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分层施等。在西北、东北地区旱作条件下,有机肥以秋施为宜,秋施比春施能保存更多的土壤水分,这对谷子的生长及有机肥的分解都是有利的。除有机肥外,磷、钾化肥及部分氮素化肥也可作基肥施用,在无灌溉条件的农田化肥甚至可全部作基肥。土壤速效磷(P2O5)在15毫克/千克以下,谷子施用磷肥增产效果明显。一般施磷量为每公顷67.5~75千克P2O5。在高产栽培时,钾肥作基肥施用对促进谷子生长发育和防止倒伏有一定的作用,每公顷施150千克氯化钾作基肥,谷子茎秆粗壮,增产显著。
种肥
谷子多种在瘠薄土地上,而且种子又小,因此,氮肥作种肥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抢茬播种的夏谷,效果更好。氮种肥的用量不宜过多,尽可能与种子分施。氮肥作种肥的适宜用量为每公顷硫酸铵37.5千克或尿素11.25~15千克。碳酸氢铵不宜作种肥。粒状过磷酸钙作种肥,每公顷施用75千克。高浓度磷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重过磷酸钙)或复合肥一般不作种肥施用,如用作种肥,应减少用量,而且不能直接接触种子。
追肥
氮肥多用作谷子的追肥。氮素追肥的施用技术因生产条件而异。旱作条件下,追肥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水分状况,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深施碳铵作基肥比分期追施的效果好。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水浇地上,氮素追肥用量一般为45~60千克N,在拔节始期施用。追肥数量多达每公顷60~90千克N时,宜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拔节始期,第二次在孕穗期,但最晚应在抽穗前10天施下,以免贪青晚熟。追肥与浇水相结合是使追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除春谷外,在华北地区夏谷占有一定的比例。夏谷多在麦收后播种,在生育特点方面与春谷的区别是播种晚,生育期短,植株矮小,生育较快。夏谷的追肥应适当提早,第一次在间苗后立即施用,第二次在拔节后施用。
根外追肥
谷子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过磷酸钙浸出液均有增产效果。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为0.25%~0.1%,抽穗开花期喷施,硼酸溶液浓度是0.3%,在抽穗始期及灌浆前各喷一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