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
中国画技法之一。 古代山水画以线条勾勒轮廓,然后敷色。随著绘画的发展,画家勾描山石轮廓既成,便横卧其笔,蘸水墨染擦,以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和凹凸向背、明暗阴阳的形状,使之有立体感。 皴法种类繁多,均以所画物象的不同形状而命名。“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牵,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至于每家皴法中又有湿笔焦墨,或繁或简,或皴或擦之分,不可固执成法必定如是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代郑绩《梦幻居学画简明论皴》)16家之外,还有马牙皴、斫 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破网皴、泥黑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等,均为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和经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