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皂角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皂角刺 【概况】: 异名 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纲目》),皂针(《中药材手册》)。 基源 为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的棘刺。 原植物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又名皂角针(《江苏植物志》)。 历史 本品载《图经本草》谓:“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傅疮癣有奇效。”《植物各实图考》云:刺为瘫疽要药,中国古今本草收录即本品。 余项参见“猪牙皂”条。。【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以9月至翌年3月为宜,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药材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也产。 鉴别 棘刺有主刺及1~2次的分枝刺,主刺圆柱形,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由下向上逐渐细小,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商品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切片厚1~3m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中央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 质脆,易折断。 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1]及皂甙[2]。 参考文献 [1] 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41 [2] 中草药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46 【药理】: 水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按60g/kg ig,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46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纲目》:“辛,温。” ” 功效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 主治 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❶ 《图经本草》:“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防风、黄芪、白蒺藜、蝉衣,治痈疡。 ❷ 配炙山甲、银花等,治痈初起,疼痛较明显而末溃破者。 ❹ 配防风、槐花、蛇床子、白矾、枳壳、羌活等,治痔瘘或痛或痒,及有脓血。 方选和验方 ❶ 皂角刺丸(《圣惠方》)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烧令烟尽)60g,臭樗皮(微炙)、防风(去芦头)、赤芍药、枳壳(去瓤,麸炒微黄)各30g。 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500g,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20丸。 ❸ 皂刺大黄汤(《医宗金鉴》)治小儿脏毒便血初起,肛门肿痛者:皂刺、生川大黄各等份,用水、酒煎服。 量小儿年岁大小,体质增减用量。 服本方后偶有恶心呕吐反应,但无妨碍。 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 未成可消,已成即溃。” ” ” 上药共为细末,置瓷碗内,用陈醋或米醋(如局部疼痛发冷者,可用白酒或黄酒)调成糊状,以核大小药膏置胶布中央,贴于增生部位及相应穴位上,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⒃皂角刺火麻仁汤(四川中医 1989;(7))治麻痹性肠梗阻:皂角刺50g,火麻仁15g,蜂蜜200g,先将皂角刺、火麻仁水煎约200ml,然后与蜂蜜冲服,1次服完。 ⒄浙江中医杂志 1990;(3):“治无汗症:皂角刺25g,麻黄6g,杏仁12g,竹叶10g,石膏25g,甘草3g。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❶ 《仁斋直指方》:“治 ” 食疗 ❶ 《安徽中草药》:“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g,黄芪15g,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皂刺治痈肿妒乳,风厉恶疮,胎衣不下,治风杀虫。功与皂荚同。” 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 ”“沈氏曰,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刺下节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泄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