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马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马骨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路边金(《宁乡县志》),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硬骨柴(《江西民间草药》),天星木(《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茜草科六月雪属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六月雪属全世界约3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 白马骨Serissa serissoides(DC)Druce 六月雪Serissa foetida Comm.,又名喷雪花、白雪丹(《中药大辞典》) 历史 白马骨之名始见于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具曰:“白马骨无毒,主恶疮,和黄莲细辛白调牛膝鸡桑皮黄荆等烧末淋汁,取冶瘰疬恶疮、蚀息肉白癜风,揩破涂之。又单取茎叶煮汁服,止水痢生江东,似石榴而短小对节”清代吴具溶所撰《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之十一节484页亦有详尽描述并附有图:“按白马骨《纲目》入于有名……视之,即六月雪,小叶,白花,矮科木茎……生原湿间,夏开白花……花镜六月雪,六月开细白花,树最小,而枝叶扶疎,大有逸致,可作盆玩,喜清阴,畏太阳,深山丛木之下多有之……。”此后,在《岭南采药录》、《广西中药志》、《湖南药物志》、《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等现代医药书籍均有关于本品药用的记述,并已被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 落叶小灌木,高027~1.5m。 枝粗壮.分枝多,灰白色。叶纸质或近革质,对生,通常丛生于小枝上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3cm,宽3~15mm,顶端短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1短柄,柄长1~1.5mm,叶两面无毛,或下面被疏毛,侧脉3~4对;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有锥尖状裂片数枚,长1.2~2.5mm。 花白色,近无梗,丛生于小枝顶和近顶部的叶腋;苞片1。 斜方状椭圆形,顶端针尖,长药2mm,白色,膜质,萼5裂,裂片三角状锥尖,长约2.5mm,革质;花冠管状长6~8mm,内有1簇茸毛,花冠裂片5,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mm;雄蕊5枚,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花柱长约4mm,柱头分叉;子房下位,具5棱,圆柱状,1室。核果近球形,有2个分核。花期4~6月,果期9~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70页、图5953) 生境与分布 生于100~2000m海拔高的山坡、丘陵、路边、溪旁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日本也有分布。 六月雪与白马骨不同点是:叶较小,狭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萼裂片三角形。亦较短。花期4~6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大辞典》.上册.697页1400条图)生于山坡,路边、溪旁、灌丛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越南、柬埔寨亦有分布。。 【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能耐旱,宜在丘陵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中栽培。 用扦插繁殖。四川地区于10~11月进行,选取健壮枝条,剪成长约17cm的插条,剪去插条下部叶片后,按行距26cm开条沟扦插,株距约7cm,深13cm,插后覆土压紧、浇水,苗期需注意中耕除草,追肥3次,以人畜粪水追施。培育2~3年后,于春、秋雨季移载,按行株距66×50cm穴栽,深约17cm,每穴栽苗1~2株,填土压紧。栽后每年需勤除杂草,追肥2次,冬季可施堆肥。 采集 夏、秋季花后采收地上部分或根,晒干或鲜用。 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灰褐色,具粗纵沟纹及栓皮层剥落的痕迹,幼枝灰色,节外围有膜质的托叶,质坚硬,断面带纤维性。 叶黄棕色或黄绿色,薄革质,叶缘微向上反卷,略皱缩,易脱落,质脆。花簇生枝顶及幼枝叶腋,花冠多脱落,花萼残存,萼筒倒圆锥形,裂片5,萼齿边缘有细齿。 气微,味微苦。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含齐墩果酸及其乙酰化物、乌苏酸和β谷甾醇[1],根含皂甙02%[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学杂志 1989,14(9)33 [2] 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7 【药理】: 煎剂及乙醇浸剂10g/kgig,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甲醛性关节炎亦有一定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 )963,12:708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❶ 《生草药性备要》:“苦,寒” 功效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 感冒,咳嗽,目赤肿痛,目翳,咽喉痛,牙痛,肝炎,肠炎,痢疾,水肿,风湿腰腿痛,白带,痈疽,瘰疬。 ❶ 《本草拾遗》:“止水痢。治恶疮瘰疬,蚀息肉,白癜风” ” ⑾《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治乳糜尿。和石打穿煎汤,治面神经麻痹” ⒂《浙江民间常用中草药》:“平肝,利湿,健脾,止泻。” ⒃《广西本草选编》.“凉血解毒,利湿消肿 治急、慢性肝炎,痢疾,肠炎,白带,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雷公藤中毒” ⒄《全国中草药汇编》:“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治感冒,咳嗽,牙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小儿疳积,高血压头痛,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白带;茎烧灰点眼治目翳” ⒅《湖北中草药志》:“利湿,解毒,活血,止血。用于咳血、吐血,黄疸肝炎,肾炎,痈肿疔毒,跌打损伤等症。 ” ⒆《广西民族药简编》:“枝、叶水煎服治小儿发热、惊风;全株水煎服治小儿消化不良,水煎服兼洗身治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烧灰淋汁涂、点眼,捣敷或前水洗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白茅根、山楂根,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❷ 配朱膝,车前子,治慢性肾炎❸ 配青松毛、马鞭草,冶扭伤腰痛 方选和验方 ❶ 江西中医药 1990,(5).“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六月臣60g,白茅根、山楂根各30g鲜品加倍,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本草拾遗》:“治水痢:白马骨茎叶煮汁服。” 食疗 ❶ 《泉州本草》:“治牙痛:白马骨45g.合乌贼鱼1吨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