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子和驴脚古、近代时,以牛、驴、骡、马等驮运货物的,称为驮子。它在天津北部蓟县山区甚为普遍,在平原地带也常有所见。以驴载人的,即为驴脚,是时有钱人家大都自己喂养,一般人则在街上雇用。天津的驴市口,就是人们雇用驴脚的地方之一。清光绪十年(1884),由于包括现今沿河马路、单街子、竹竿巷、针市街、估衣街等在内的“官道”修筑完竣,市内通行“尤称利便”,因而赶驴脚者日渐增多。据清人张焘所著《津门杂记》载:其间驴脚“约以数百计,尚陆续增添,有加无已”。在天津周围集镇和农村中,驴脚随处可见。至30年代初,随着公路交通的逐步发展,各地的驮子和驴脚日渐减少。1937年,蓟县为自备或供人雇用的驮子和驴脚,有6000余头。“七七”事变后,武清县河西务尚有五六十头驴供人雇用往返附近各地。此后,曾长时间活跃于天津市内及现今所属各县、区的驮子和驴脚,即完全为马车、汽车等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