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苋 【概况】: 基源 为苋科苋属植物皱果苋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 L.,又名绿苋(《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80cm,全体无毛。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9cm,宽2.5~6cm,顶端微缺,稀圆钝,具小芒尖,基部近截形;叶柄长3~6cm。 花单性或杂性,成腋生穗状花序,或再集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披针形,小;花被片3,膜质,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雄蕊3。胞果扁球形,不裂,极皱缩,超出宿存花被片。 种子近球形,直径约1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06.图1212) 生境与分布 为田间杂草;原产热带非洲,广泛分布于两半球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 春、夏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 含维生素C[1]和6种植物甾醇[2],有24-乙基胆甾-5-烯醇[△5(24-Ethylchlstero1)]、24-乙基-22-去氢胆甾-5-烯醇、24-甲基胆甾-7-烯醇、24-乙基胆甾-7-烯醇、24-甲基-22-去氢胆甾-7-烯醇和24-乙基-22-去氢胆甾-7-烯醇。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79 [2]Fitoterapia 1986;57∶267 【药性】: 性味 甘、淡,凉。 ❶ 《图经本草》:“大寒。” 归经 大肠、小肠、胃经。 功效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 痢疾,疔疮,乳痈,牙疳,痔疮肿痛,蛇虫咬伤。 ❶ 《纲目》:“利大小肠。治初痢,滑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煅研外擦。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疮肿:野苋、龙葵。煎水洗。” 食疗 ❶ 《福建中草药》:“治痔疮肿痛:白苋鲜根30~60g,猪大肠1段。水煎,饭前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