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花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花菜 【概况】: 异名 羊角菜(《纲目》)。 基源 为白花菜科白花菜属植物白花菜的全草。白花菜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约3种。 原植物 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 sis pentaphylla(L.)DC.;G.gynandra(L.)Briq.],又名白花草、臭狗粪、猪屎草(山东),臭豆角(河北),五梅草(福建),臭腊菜(湖北)。 历史 白花菜始见于《食物本草》),《纲目》收载于菜部荤辛类,云:“三月种之,一枝五叶,柔茎延蔓,叶大如拇指,秋间开小白花,长蕊结小角,长二、三寸,其子黑色而细,状如初眠蚕沙,不光泽,菜气膻臭,唯以盐菹食之。”按上记述及考其附图应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50~100cm,上部多分枝,植株具臭味,茎具纵棱,多为紫色,幼时被腺毛,老枝无毛。 指状复叶,互生;叶柄长4~6cm;小叶5枚或上部者为3枚,小叶片膜质,无柄或近无柄;小叶具腺毛,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常不等大,中间1片长3~5cm,宽2~2.5cm,最外的2片长1.5~2cm,宽1~1.5cm,基部楔形,全缘或稍有小锯齿,顶端急尖或钝;叶脉4~6对。总状花序顶生,开花时渐延长,被腺毛;具苞片,叶状,3裂;花梗1~2cm;萼片4,绿色,披针形,外面被腺毛;花瓣4,白色而带淡紫色,倒卵形,长约8mm,宽约6mm,基部具爪,长约5mm;雌蕊6,开放后不等长,长1.5~2.5cm,著生于雌雄蕊柄上部,雄蕊柄长约2mm;雄蕊柄长1~2mm;子房圆柱形,密被腺毛,1室。 蒴果圆柱形,无毛,长4~8cm,宽约4mm。种子小,多数,黑褐色,表面具皱纹。花果期初夏或全年。(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8页.图1786) 生境与分布 栽培于庭园,或野生于田埂、路旁荒地及沟边。 自海南至北京,云南至台湾各地庭园常见栽培。 。【生药】: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而腐殖质较多的壤土为好。 用种子繁殖,直播。南方于4月上、中旬播种,北方宜在5月上旬播种。按行距36~45cm划浅沟,将种子拌有细土或草木灰后播下,覆薄土,稍加镇压,然后浇水湿润。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按株距39cm定苗,苗高15cm时追肥,用人畜粪水或饼肥穴施1~2次。 虫害有蚜虫,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防治。 采集 夏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含有黄酮、葡糖异硫氰酸盐类及氨基酸[8]等成分。 黄酮类有:芦丁、山柰酚、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3,74′-trimethoxyflavone)、木犀草素(Luteolin),还有一个酚性物质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 chromone)等[1,2]。它的挥发油的成分与芥子油相似[3],含有几个葡糖异硫氰酸盐类成分,Ethylglucosinolate[4]、Glucocapparine、Glucoiberine,Neoglucobrassicin[5]。还有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1]、胡萝卜素[6]、维生素C[7]。 参考文献 [1]CA 1984;101∶167175b [2]CA 1985;102∶218399h [3]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20 [4]Phytochemistry 1981;20(10)∶2355 [5]CA 1977;86∶52677 w [6]CA 1982;97∶108736m [7]CA 1984;101∶228764s [8]CA 1985;103∶102058n 。【药性】: 性味 苦、辛、甘,温。 ❶ 《生草药性备要》:“甜,平。”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截疟,止痢。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白带,痔疮。 ❶ 《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 ❶ 汪颖《食物本草》:“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单方应用 《纲目》:“治痔疮:白花菜水煎,洗患处。治风湿痹痛:白花菜捣烂敷局部。治疟:白花菜擂酒饮。” 食疗 《闽南民间草药》:“治男子下消,女人白带:白花菜嫩叶洗净,切碎,和猪小肚或冰糖,水适量炖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