瘭疽
外科病名。 ❶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22。又名蛇瘴、虾眼,南方称 著毒。由外伤染毒入于肌肤筋骨所致,或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其证随处可生,好发于手、足指端。 《外科大成》卷4:“瘭疽……初出红点,次变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肿痛应心,腐烂筋骨,脓如小豆汁”。治宜清热解毒,消毒止痛。 初服射干汤、漏芦汤。外贴蟾酥饼;寒热多者服黍米寸金丹或夺命丹;红肿游走不定者,离宫锭涂之;毒甚成脓者,宜切开去腐,按溃疡治疗。 本病泛指体表的一种化脓性感染。 但今习称之瘭疽,仅指手部感染,与本病古义略异。 ❷ 手心毒之别称,出《疡科心得集》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