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研究
以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劳动者作业疲劳的产生、预防和消除问题,目的是为合理地使用和保护劳动力。 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疲劳时,心率、血压、氧的消耗等都会发生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判断疲劳的程度。生理方面测定的指标有:肺呼吸量和脉搏数、劳动能量消耗、人体水分丧失量、血液成分变化和尿的成分等。 心理方面的测定指标有:闪光融合频率、皮肤电流反映、声光刺激反映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事故率、缺勤率、患病率等来测量疲劳程度。 造成劳动者疲劳的客观因素有:劳动强度、时间,劳动条件和环境,作业速度和班次的组织情况等。主观因素有:劳动者的情绪、生活条件和社会处境,劳动者的体质等。消除或减少疲劳程度的措施主要是: ❶ 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有一个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 ❷ 合理组织和安排工作地域,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方便、安全。 ❸ 选择合理的操作姿势和工作速度,尽可能使操作者省力、省时。 ❹ 结合行业特点,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的规章制度。 ❺ 科学安排时间,要求劳动者生活、作息规律化;加强教育,防止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