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产资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产资料

也称“生产手段”。

它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是社会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它构成未来产品的物质基础。在现代条件下,绝大多数劳动对象本身就是过去劳动的产品,如机器制造厂的金属、建筑业的水泥和纺织厂的棉花等。所有这些劳动对象归根结底都取之于自然界这个宝库。

自然界、土地是人类劳动的普遍对象。其中一些劳动对象是人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例如未开采的处女林、地下的煤炭、水域中的鱼类等,称之为原生的劳动对象。

另一类是经过愈来愈精细的加工,以半成品形式表现出来,称之为原料。随著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创造出各种新型劳动对象的可能性,它具有预先规定的属性。

也就是说这样的劳动对象在自然界本身是不存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发现自然界物体的许多新的有用的属性,并创造出某种新的材料,使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首先,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的扩大,如开发地层深部资源、海底资源,以至利用原子能、太阳能、潮汐、地热等。其次,改造自然界的范围的扩大,如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以至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形成的遗传工程,有可能按照人类的需要创造出生物的新物种。

再次,工业技术的发展可以创造新型材料,如塑料、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等。此外,综合利用的发展,开展对生产中排泄的废料利用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土地、自然界依然是基础。

劳动资料是人将其置于自己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物或物的集合体。它们作为人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传导体,又称“劳动手段”。

劳动者利用这些物体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能,把这些物体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以生产某种适合于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动资料首先包括劳动工具、动力机及传动装置等。在机器生产条件下,机械的劳动工具发展成为由三个组成部分的机器系统,即工作机、动力机和传动装置。

科学技术革命给机器系统增加了新的组成部分——控制装置,它履行可以模型化的脑力劳动的职能。劳动者利用这个部分,逐渐摆脱直接生产过程,并处于这个过程之外。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机械的劳动工具构成“生产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为投放劳动对象服务的劳动资料构成“生产的脉管系统”,如管道、蓄存罐、器皿和容器等,在一些经济部门中,比如在石油化工、电力和冶金工业中,它们起著首要的作用,在这里生产的骨骼和肌肉系统与脉管系统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消失了,控制装置则构成生产机体的某种“神经系统”。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劳动资料还包括一切这样的物品,它们虽然并没有加入劳动过程,但对于劳动过程来说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它们,一般来说劳动过程就不能完成,这就是生产的一般条件:厂房、道路、其他交通工具和通讯网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1975,P.204)。

在任何社会,只有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实现物质财富的生产,生产资料只有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使可能的生产资料变为现实的生产资料。但是,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二者的结合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占有和垄断,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为了生存,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遭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条件下,实现同生产资料的结合。而社会主义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

可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不同方式,又是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标志。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

[苏]B·A·梅德韦杰夫主编,1989,《政治经济学》,张仁德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