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理中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理中丸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四顺理中丸(《千金》卷二)、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调中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大理中丸(《得效》卷五)、顺味丸(《普济方》卷一五九)、人参理中丸(《疠疡机要》卷下)。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许大。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次,夜二次。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❶ 《局方》:温脾暖胃,消痰逐饮,顺三焦,进饮食,辟风、寒、湿、冷邪气。 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 ❶ 《伤寒论》: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 ❸ 《局方》: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醋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卧,全不思食;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心腹绞痛,手足不和,身热不渴,及肠鸣自利,米谷不化。 ❹ 《圣济总录》:小儿胎寒腹痛,躽啼下利。 ❺ 《阎氏小儿方论》:小儿吐痢不渴,米谷不化,手足厥冷。 ❼ 《卫生宝鉴·补遗》:胃虚寒,蛔上入膈,吐蛔。 ❾ 《证治汇补》:阴黄为病。 ❿ 《张氏医通》:胸痹,心胸痞气。 。【宜忌】:《外台》: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方论选录】: ❶ 《伤寒明理论》: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 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 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 ❷ 《医方考》:寒者温之,故用干姜之辛热;邪之凑也,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 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故用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中宫之气,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缓三焦之急也。且干姜得白术,能除满而止吐;人参得甘草,能疗痛而止利,或汤或丸,随机应变,此理中确为之主剂欤。 夫理中者,理中焦,此仲景之明训。 人参、甘草甘以和阴也,白术、干姜辛以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临证举例】: 喜唾 《南雅堂医案》:大病初愈,元气虚而未复,脉沉迟无力,喜唾,乃胃中虚寒,津液不主收摄,若遽以汤剂峻补,久虚之体恐非所宜,须以丸药温之为合,以理中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